印度打压500家中企,背后是美日资本合力
来源:观网财经 2022-07-27 19:22:47
“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上周,荣耀CEO赵明向观察者网等媒体坦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荣耀团队已从印度市场撤出,“我们对印度市场的理解是非常清楚的”。
眼下,脱离华为的荣耀正将目光瞄向全球市场,喊出“五年后海外市场超国内市场出货量”的目标。但面对与中国人口体量相当的印度市场,荣耀为何选择撤离?印度令人担忧的营商环境恐是主因。
就在最近三个月里,小米、OPPO、vivo等中国企业被印度当局以各种理由检查,甚至有企业高管遭到当地执法机构的“刑讯逼供”。有统计显示,最近两年至少有500家中资企业在印度遭遇了税务及合规检查,经营受到很大影响。
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是否受到“针对”?背后有何深层原因?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印度问题专家刘宗义指出,印度是四国集团(Quad)成员,不久前又加入“印太经济框架”,其借助美国“印太战略”,希望通过引入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资本和技术实现经济崛起和大国崛起的战略已经逐渐清晰。
刘宗义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印度当局利用当地复杂司法环境对中国企业的“选择性执法”是一种表象,其深层逻辑是,美、日国际资本和印度本土垄断财阀正在形成合力,希望对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替代,并攫取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市场份额。
饱受“关照”的中国企业
“不仅荣耀这样的企业最后选择退出印度市场,许多位于印度手机等重要产业链上的我国中小工厂,80%都倒掉了,剩下没有倒闭的,也有不少选择退出印度市场。”赵明上周在一场新品发布会上坦言。
他还补充道,诸如OPPO、vivo、小米等依然在印度坚持经营的企业,也因为相同的原因,在印度十分不好过。
近些年,印度经济的高增速叠加庞大的人口规模,一度吸引大量海外企业前往印度淘金,小米就是最早在印度开拓市场的中国公司之一。
经过多年深耕,小米不仅力压三星,连续四年位居印度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还积极推进“印度制造”计划,在当地设立工厂。2017年,雷军访印时还曾被印度总理莫迪亲切接见。
“这一块市场在中国企业到来之前几乎是不存在的。”刘宗义分析,“OPPO、vivo、小米、华为、中兴等企业进入印度后,实际上生生开拓出一块印度的智能手机市场,现在中国企业挣钱了,印度的垄断厂商看着眼红,但又缺乏市场竞争力,他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各种当地影响力把中国企业排挤出去。”
因此,即便雷军面见过莫迪,也没有给小米套上“护身符”。
去年底以来,印度政府部门连续以逃税、做假账以及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突击搜查小米印度公司,甚至扣押该公司巨额资产。小米印度公司更曝出,印度执法机构在问询该公司高管和家人时使用极端威胁手段,胁迫他们按要求供述。
小米遭遇的税务问题,是印度政府拿来针对外企的常用手段。事后调查显示,小米向国外汇款用以支付各种许可技术的专利费,是手机企业的惯常做法。
OV也遇到过与小米类似的经历。
7月13日,印度税收情报局宣称,OPPO逃避关税近439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7亿元),且在计算进口货物的交易价值时并未包括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该机构已向OPPO印度公司发出通知,要求缴纳税款。
一个多星期前,印度执法局以涉嫌违反印度《防止洗钱法案》(PMLA)有关规定为由,突击搜查了vivo印度公司和23个相关公司的48处地点,并在7月10日宣布,冻结与vivo印度公司相关的119个银行账户,涉及资产价值达46.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9亿元)。
稍早之前的2月份,印度税务局曾搜查华为在印的多个办公场所,指控华为涉嫌通过虚增成本、压低收入、调整会计规则等方式避税,以及在特许使用权费用上可能存在漏洞;一加、富士康等中国公司也曾遭到印度税务局的突击搜查。
中国互联网企业受到的打击更早。自2020年6月起,印度先后封禁300多个与中国有关的应用程序,包括TikTok、WeChat(微信海外版)、UC Browser (UC浏览器)、Bigo Live(直播)、SHAREit(茄子快传)等广受欢迎的视频分享社交或直播平台,称这些应用软件对印度的主权、领土完整及安全构成威胁。
可以看到,在印度市场饱受“关照”的企业在手机、软件和ICT领域较为集中,刘宗义认为,这与印度本身比较重视数字经济和新能源方向的发展有关。
刘宗义指出,目前印度对中国仍有大量贸易逆差,大量进口中国元器件和中间产品,在印度加工装配后在印度和欧美市场销售,但过去几年中,中国的一些手机和白电企业确实向印度转移了不少产业链,甚至包括一些关键环节。
他认为,印度目前属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其工业基础比不上中国,但是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中条件较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其目标是通过西方资本和技术结合印度制造和市场,来替代中国产业链。上述对中国电子制造企业和数字经济(如TikTok)企业的打压,一方面希望籍此向西方表明经济上“去中国化”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是其国内垄断财团在借机攫取中国企业在印度打开的消费电子和数字经济市场空间。
极端复杂的市场环境
在一些中国经营者眼里,印度的税务检查并不罕见。有在印度经营的中国企业人士讲述,印度与税务相关的法律和检查一向都复杂且严格,甚至许多印度本地公司有时也算不清自己的税。
但此番多家中国大公司被检查仍然令不少中资企业感到紧张。在印经营多年的人士近期向媒体吐露,其公司因“查税事件”银行账户被冻结,罚款6个亿,只能以倒闭告终。
“印度税收机构出手频繁的时期,往往是印度政府财政吃紧的时期,他们的上一个活跃期大约在10年前,彼时,三星、诺基亚等手机品牌均受到了相关机构的‘关照’。”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南亚区域中企服务组总监刘林曾在一场会议上表示。
“英国遗产使印度本土的法律体系极端复杂,甚至在全球无出其右,”刘宗义表示,“印度司法系统不堪重负,每年有大量积压案件,这样的现状也在客观上成为在印中企通过法律武器维护权益的障碍,一旦陷入冗长诉讼,即使最后打赢官司,也将付出巨大成本,市场早已被瓜分殆尽。”
“这对印度营商环境和政府信用的影响是很大的,”刘宗义表示,“最近有不少报道和分析称西方公司实际上是在退出印度,而不是进入印度。”
上个月,印度手机和电子协会曾致信印度政府,就印度执法部门对手机厂商采取的行动表达不满,称这造成了行业“深度且不必要的恐慌”。
此外,亚马逊今年6月曾被判定在税务方面有所隐瞒,被处以20亿卢比(约1.7亿元人民币)的罚款,日韩不少企业也面临同样的状况。
“我在印度没有任何投资,他们根本不懂经济。”美国投资家罗杰斯曾如此评价印度市场,称印度经济令人堪忧,资本投资信心指数低,并向国际市场发出“狙击印度经济”的号令。
长期以来,印度的劳动力成本虽然看起来很便宜,但该国的制造工厂和职能部门充满了混乱和浪费。尽管依靠庞大的市场吸引了不少外资,但不可否认,印度仍然是全球营商环境最差的国家之一。
世界银行2017年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印度的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第130位。其中,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创业和解决破产等几项指标的排名持续下滑。
刘宗义指出,一方面,印度目前没有加入RCEP,但加入了“印太经济框架”,看似矛盾的政策背后,是其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和背后的“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本质上保守的经济思路,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印度制造”,将来如果真的发展起来,他们也会排挤西方企业。另一方面,印度除了垄断财团外,还存在大量中小企业,他们往往与中国经济有密切联系,主要通过中国中间产品的加工实现生存和发展,并且在印度吸纳了大量的就业。这些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并不支持执政党“去中国化”的经济政策,还有一些印度本土的经济学家主张拥抱全球化和市场规律,他们也不支持执政党的经济政策。
这些基于利益的复杂逻辑与松散的印度社会一起,构成了印度极端复杂的市场环境。
刘宗义最后建议,由于印度执政党人民党背后主要由大财团支持,其对华态度和经济政策不可能轻易改变,中国企业若赴印投资可以追求“短平快”,长期和战略投资应当特别谨慎。
附:近期中企在印度市场遭不公正待遇梳理(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今日头条
图文推荐
精彩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