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银行 >

又有近20只基金,清盘了!年内达233只,2018年后又一个清盘高峰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21-12-17 09:23:01

创新高!

今年以来,清盘基金数量已经达到了233只,较去年底增长35%,成为继2018年后的又一个清盘高峰。12月仅半月,已有近20只基金清盘,其中包括时下最热的ESG主题产品和增强指数型产品,还有上任13天基金就清盘的“短命基”。

多位基金业内人士表示,年尾基金发行市场冷热不均,部分基金公司“重首发、轻持营”,再加上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使得中小基金公司承压,未来产品清盘加速,或成为常态化。

年内清盘基金达233只

2018年后又一个清盘高峰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清盘数量已经达到了233只,较去年全年172只激增35.47%。

记者发现,从2017年开始,公募基金清盘按下“加速键”,2017年共有108只公募基金清盘,是2016年的5倍。到了2018年,基金清盘触发最高点,共有429只基金清盘。今年则是2018年后的又一个清盘高峰。

从基金类型看,233只清盘基金中,债券型基金数量高达101只,占比达到了45%,此外还有33只股票型基金,43只灵活配置型基金等。其中,101只清盘的债券型基金中,包含54只中长期纯债基金、30只偏债混合基金,22只被动指数型债基等。对于众多基金清盘的原因,其中,233只基金中有123只是因为资产规模原因触发合同终止条款而被清算,其余110只则为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而清盘。

从今年各月情况来看,4月、6月是两个小高峰,清盘基金数量都在30只以上,其余各月的清算只数都保持在15-20只。12月以来,仅半月已有16只基金清盘,债券型基金的占比较高,在偏股和股票型基金方面,主要为指数型产品和量化产品,其中包括一只增强指数型基金于12月8日清盘。记者还注意到,作为近两年市场热议的主题,一只头部公募ESG主题基金成立仅半年时间,12月15日也进入了清算程序。此外还出现了上任13天基金就清盘的“短命基”。12月6日,人保安惠三个月定开发布了基金合同终止及基金财产清算的公告,自12月6日起进入清算程序。根据此前公告,11月25日,人保安惠三个月定开原基金经理田阳因工作调整离任,程同朦成为新任基金经理,任职日期为11月23日。也就是说,程同朦上任仅13天,基金就遭遇清盘,任期不足半个月。

深圳一位中型基金公司产品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公募基金新发规模不断攀升,头部效应越发显著,迷你基金较难存续,一些中小基金公司迷你基金密集清盘。“虽然没有接到过监管部门直接通知,对于迷你基金必须要清盘,但是的确证监会对于迷你基金有一些限制要求,比如说一家基金公司小微基金超过7只,到第8只的时候,公司新产品上报就会受到限制。此外,迷你基金还要看分类,比如偏股型基金,股票仓位在60%以上的,它如果小微的话,是不算在迷你基金里的,但如果债券基金或者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满足规模低于五千万、连续60个工作日,是可以作为迷你基金的。”他提到。

沪上一位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表示,基金清盘一般是受业绩和规模的影响,由于业绩未达到预期或者规模本身较小就容易导致清算,此外基金产品缺乏特色、基金种类发生变化等原因也可能导致清盘。辩证来看,基金发行和清盘已逐渐成为公募基金市场常态,成为一种新陈代谢、优胜劣汰机制。

近八成发起式基金面临清盘压力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近6个月内即将成立满三年的发起式基金数量共有98只(份额合并计算),其中有76只产品的规模或持有人户数无法满足合同继续运作要求,数量占比近8成,这类基金将面临到期清盘的压力。

沪上一位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表示,基金公司发行发起式基金往往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比如为了布局新产品、培养新晋基金经理等,以部分自有资金参与认购发起设立,因此成立时往往规模不大。而且,发起式基金成立满3年时,需要满足2亿元规模才能继续运作,所以很多发起式基金到3年期就要面临一次生存大考,如果业绩不符合预期、渠道销售不给力或者基金公司不够重视等原因导致规模不达标,就不可避免的会面临清盘考验。

上海证券基金分析师李柯柯也表示,基金公司成立发起式基金或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基金公司布局新产品但发行困难,通过发起式途径实现产品的顺利发行;二是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实现利益绑定,保障基金投资更加谨慎。在产品实际运作过程中,基金业绩不达标、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产品设计不符合市场需要等原因,或导致基金规模未实现有效扩张,基金运行的性价比不高,从而导致基金清盘。

当持有基金被清算时,李柯柯建议投资者可以选择:1)撤出资金,及时止损;2)转投同一基金公司的其他产品。投资者在参与基金投资时,应从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基金产品三个维度综合评估,选择公司实力雄厚、投研能力突出,同时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满足自身投资偏好的产品。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