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基金副总经理阳琨:构建有效投研激励机制,让每位基金经理清晰“进阶”路径
来源:金融界网 2021-07-16 14:22:38
金融界网7月16日消息,牟定而动,见机始变,变革已经成为驱动行业发展最有效的方式。今日,华夏基金2021年度中期投资策略会在北京隆重举办,华夏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阳琨就《华夏基金权益投资的策略模式变革和人才培养机制变革》做主题演讲。
华夏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阳琨(图片来源:华夏基金)
阳琨演讲精彩点提炼:
1.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满园;
2.华夏基金智能投研中心是从科技到投资兼修的群体;
3.我们重视不同市场之间的交叉验证,重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之间的交叉,重视主动投资和量化投资之间的交叉,重视国际投资和国内投资之间的交叉;
基金公司的核心是以人才为先!据阳琨介绍,虽然我们没有实施事业部制,但我们在激励制度上是希望可以打造一个不是事业部制但胜似事业部制的合伙制。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激励机制明确引入了规模和业绩双挂钩的机制,也就是通过业绩表现的好坏、管理规模大小两个维度决定。同时,我们构建了非常详细的激励报酬矩阵,使得每位基金经理都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他做到哪个阶段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期望回报。同时,我们对回报的考核期限也是立足于长期的,过去几年的运作也收到了一定成效,基金基金经理的稳定度得到明显提升。
华夏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阳琨演讲实录:
阳琨:谢谢大家!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各位朋友们汇报一下华夏基金投研体系建设的话题。
首先请允许我花一点时间王婆卖瓜一下,介绍一下华夏基金。刚才大家已经看到了很多宣传介绍,这是最近一期发布的基金经理的评价,华夏基金有相当一部分的公募产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华夏的能源革新基金、新兴消费基金在行业里的排名都不错。
作为投资总监而言,相对于一部分基金取得相对突出的成绩,我更重视这个榜单背后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华夏基金在不同的产品线和公募产品领域都做出了有特色和有一定风格的产品,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股债混合型的产品,不管是主动投资,还是被动投资的ETF,都有一些特色性的产品涌现出来。对于公司而言,就像大家经常说的老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满园。如果一个公司的成长平台可以培育出各种类型、有特色的产品,我会认为这个平台才是一个有生机、有生命力的,未来会不断扩展、不断成长的平台。
过去大家经常说华夏基金是业内首先提出“用究创造价值”这一投资理念的,而且我们一直秉持的企业愿景是希望把公司建设成为受人尊敬的、在全产品线上追求卓越的平台型的权重性的资产管理公司。熟悉华夏基金的朋友们都知道其实华夏基金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上一轮2013年到2015年公募基金人才流失的大潮中,很多同事离开了这个平台,选择自我创业。到目前为止,华夏基金培养的优秀投资人员都是阳光私募团队中非常重要的投资力量,他们做的非常成功。当时,这样一个变化对华夏基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客观来说,从2016年到以后这个阶段我们面临着重建投研团队的过程。
很多关心华夏基金的朋友和领导经常问我一个问题,华夏基金应该搞事业部制。我认为事业部制又有点也有不足,而华夏基金希望能够探索更合适华夏特色和文化的人才激励机制。如果实施事业部制可能带来几方面的挑战。首先,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它可能会让大家更关注短期行为。如果大家都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谁为未来的产品、为未来的希望去做投资呢?再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们想成为全产品领域的公司,在每个细分领域追求卓越。如果我们把投研平台分割成无数的小团队,但是一百个小舢板捆绑在一起它不可能成为一艘航空母舰。我们更想通过自己的建设,把华夏基金打造成专业化、体系化的投研团队,是依靠强大的投研团队来作战的平台化的公司。这是过去多年来我们一直试图探索和从事的工作。
要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也不是那么简单。基金公司的投研管理模式基本分为三层,上面是投委会,中间是基金经理,下面一层是研究员。刚刚我们列了很多榜单,基金产品或者基金经理都走向产品特色化、基金经理风格化的过程,都讲究基金产品和基金经理的个性化、平台化,但这中间存在着不完全统一的地方。我们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投研平台,又要保持基金经理和基金产品的特色,对基金公司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 对华夏基金而言,我们自己的想法就是不仅再上一层也就是自上而下的投委会的层面,以及下一层也就是自下而上的选股研究平台的层面,我们要都要进行打通,打通一切有形和无形的障碍,使得这两个平台真正成为公司投研的支撑。
每个基金公司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架构,上面有很多投资决策委员会,分属统线管理不同的投资条线。华夏基金的投资委员会有一个特色,虽然我们有八个投委会,但各个任职委员有大量的交叉,有做股票的,也有做债券的,有做国际投资的,也有做国内投资的,有做主动投资的,还有做被动投资的。我们希望可以集合华夏基金作为全能型的资产管理公司在不同领域专家的聪明才智,为公司整体的投资自上而下的投资决策做出一些帮助。过去若干年,我们一直试图通过非常细节的工作去统一各个投委会,尤其是核心投委会的投资人员在投资理念和价值观方面形成一些共识,也收到了一些成效。
去年11月份以后,央行已经采取了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M2在去年11月以后是渐渐回落的。做全市场的基金经理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今年年初选择了相对谨慎的策略,也就是做了一定程度的减仓。年初看来,各种紧缩的货币政策,企业的盈利也是在边际上呈现走弱的迹象,这个方面的讨论很多。但是,在我们的投委会讨论里面,货币基金的团队谈到了一点,我们虽然看到了总量的增长,包括信贷的增长是放缓的,由于非标的治理导致我们在银行间体系看到货币基金的流动性是异常宽裕的,这体现在货币基金的收益率面临很大的挑战。在某种程度上,因为综合了股票和债券市场不同的迹象,使得投委会层面意识到可能在实体经济里面确实面临信贷增长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的局面。但是,在所谓的虚拟经济和金融体系还是面临流动性异常宽松的局面。这个判断帮助我们尤其是权益团队在今年二季度去积极把握成长型的投资、估值扩张,包括新能源车等等新兴产业,重新重点投资,对把握这个投资机会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支撑。我们是通过打通华夏基金在不同投资领域的专长,通过不同市场之间的交叉验证,使得投委会层面的投资决策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再以华夏基金股票投委会为例,我们希望可以进行不同以往的变革。投委会往往是一个公司资深基金经理的集合,他们的经验积累当然是非常重要的维度。但是,我们慢慢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全部都是资深的基金经理在投委会中进行讨论,可能未必能反映市场不同领域、不同投资者的不同思考。所以,华夏基金的股票投委会进行了改革,对投委会的构成进行了调整。华夏基金的股票投委会不仅包括投资总监、投研部负责人的行政管理决策,我们让投资专家在投委会轮值。消费、医药、科技这三大领域,以及风口维度的均衡策略、稳定成长策略、价值成长策略、激励成长策略等等不同的投资风格策略维度,精选了一批不同行业、不同投资风格的专家作为轮值委员加入到投委会里面来,包括投委会在每次讨论中都可以听到来自一线的不同的声音。我们不希望投委会是一批资深基金经理的茶话会,它是真正的不同风格、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交锋的讨论会。因为产生了这样的变化,使得我们的投委会具有勃勃的生机,经常有讨论,有争议,使得投委会能够自上而下对整个大势形成综合观点,形成行业比较,也能够对不同基金经理的定位和产品布局进行规划。这是简单的华夏基金在产品布局方面的维度。我们从行业的角度看的话,包括科技、消费、医药、高端制造、全市场等等。除了行业维度,还有风格维度,就像科技行业,我们有进取型的科技投资经理,也有稳健型的科技投资经理。这样丰富的矩阵型的产品建设才能使华夏基金变成百花齐放的投资平台。
刚刚介绍了自上而下的华夏基金投委会体系的建设。从自下而上来看,一个强大的研究平台也是做好投资的机制。华夏基金很早就建立了行业内比较大规模的研究平台,我们的研究平台也打通了各种各样的隔阂。华夏基金的研究平台真的是规模非常大,研究部把股票和债券统一在一起,把国内和国外的投资统一在一起,对华夏基金来说我们只有一个大中华的股票研究团队。我们相信这些企业的运作是统一的,就像一梅总提到的,所有的成功都是价值观的统一。在投资理念和投资运作的具体模式上,我们是要真正实现股票、债券等不同领域的真正打通。通过建设这样打通的体系,能够实现三个统一。
一是投研成果的统一。在华夏基金,我们所有的股票和债券投资团队的会议都是打通的,一个债券的宏观研究员跟股票基金经理讲他对利益走势的看法。也可能听到地产行业的研究员给债券基金经理介绍他对地产行业或者某一个领域未来市场变化的分析。这样的打通使得信息流转、专业分工真正走到融通,通过不同市场的交叉验证来发现市场机会和风险。
二是人员选拔是统一的。因为我们的整个研究部在股票和债券方面是统一的,我们的研究员也是存在大量的交叉。一梅总刚刚介绍了华夏基金内部投研体系的竞争,内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渠道。我们内部投资经理的选拔往往是采用内部招标的形式,股债混合型产品,可以是擅长股的基金经理来做,也可以是擅长债的基金经理来做,他只服从于这个特定策略需要哪个方面,或者一只基金的策略需要什么样的特征,我们来应聘这样一个特征的基金经理,他自身具有股债兼融的能力。这样平台化的运作模式才能使资产配置、组合管理在未来逐步落到实处。
三是内嵌了投研智能中心。在投资团队中内嵌了一批电脑、AI、IT的高手,做数据研究。历史序列的主动投资研究成果,还是创造不同策略的过程中,把他们经验的累计模型化、数据化、标准化,最终实现模式化、量化的投资,我们要把主动、量化和被动进行打通。承载这个使命的就是智能投研中心的从科技到投资兼修的群体。
这三个方面打通才能使我们自下而上在投资研究上创造价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华夏基金的公募产品里面有两个我们自己非常重视,华夏研究精选和华夏创新前沿。华夏研究精选是不参与市场排名的产品,这样一个产品的主要定位,目标是战胜沪深300,这个行业是中性的,我们把沪深300的行业属性分配下去,交给不同的研究小组去运作。对它唯一的考核就是沪深300的超额收益是多少。在行业中性的情况下,我们的研究平台,60多位行业研究员,能不能通过他们的专业水准战胜这个基准,真正实现α。通过华夏研究精选过去若干年的表现,可以科学准确的度量华夏研究平台是不是持续稳健的创建α。 从2019年1月1日开始,华夏研究精选在持续的创造超额回报。相对沪深300的超额收益,年化是19.71%。也就是说,理论上投资华夏研究精选,也就是投资于华夏基金的选股平台,年化会产生19.71%的绝对收益。过去3年,我们的研究团队不断的战胜市场,通过他们的研究产生了不错的超额收益,是非常明显的α,而且是很持续稳定的。通过这个数据,我们想说明我们打通了研究平台,打通了这样一些模式,使得自下而上的研究专注于α的选择,使我们的投委会专注于β的判断。这样一个基本的模式在过去这段时间能够得到数据的验证。
我们理解华夏基金在建设大型投研平台上的基本方法是强调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同时我们重视不同市场之间的交叉验证,我们重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之间的交叉,我们重视主动投资和量化投资之间的交叉,我们重视国际投资和国内投资之间的交叉。
我们相信在有效市场有非常多的专业投资人做的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投资。但是,有的时候你发现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对同一件事情的认知和反映不尽一样。传统的投资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上是割裂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不同的一批人,他们都很聪明,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这种差异的存在往往是市场分歧,也是机会。如果做好了不同市场之间的交叉验证,就能够把握市场机会,能够抓住市场转瞬即失的投资来源。从权益投资到债券投资之间的交叉,在这期间就会产生股债混合型产品、二级债基以及FoF等等投资。
我们也强调国内投资和国际投资的融合。华夏基金的国际投资部是把海外投中国、中国投海外放在一个平台之上,我们是要界定美国市场这样一些海外市场对成长股的判断跟我们自己的担忧有什么样的异同,对我们的投资有什么样的启示。海外投资人看到中国的市场和中国投资人走向海外的时候,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这是过去几年华夏基金把握市场、把握主体投资机会,过去几年我们并没有失去大的投资机会,没有犯战略性的错误。这样一种交叉验证的模式可能是比较适合未来,比较适合当今国内投资的可以持续提升的模式。
除此之外,我们也非常注重主动和量化之间的交叉验证。华夏基金不仅仅擅长主动投资,我们在被动投资和量化投资中也有很大的布局。我们认为主动投资,α获取的能力,以及投委会对细分β定义的能力,把这些能力建立起来是我们从主动投资向被动投资赋能的过程。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之间有很长的壁垒。比如,刚刚介绍的华夏研究精选,我们并不认为它是纯主动投资,某种程度来说它是特定策略下的半主动投资。华夏基金再往下偏向的,像今年的华夏基金500增强这样一些指数增强型产品上已经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在主动量化领域,通过这样一些交叉验证的模式也能够做出一些有特色的产品。在纯被动投资、准主动投资里面,华夏基金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把握住了5G通信、新能源车、互联网等等非常成功特色化的ETF产品,这不仅仅是ETF团队,也是主动投资团队向ETF团队赋能,大家共同定义指数、抓住投资机会。主动团队投资能力的建设是可以同量化投资、被动投资相结合的,可以形成一系列的产品线,同时也可以相互赋能。
刚刚介绍的主要是传统投资模式下的研究,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结合。一梅总提到华夏基金特别重视在资产配置领域培养自己的人才。在我们看来,过去几年,我们着力于底层资产的定义和建设,不管是从行业维度建设了很多基金的产品线,从风格维度培养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基金经理,在策略的维度,推出股债整合产品固收+,我们都定义了非常多的产品。与同业竞争对手相比,我们都处在各有千秋的领域。再往后发展,我们希望不仅可以把能力建设在底层资产定义上,而是定义在组合层面,实现组合层面的资产配置能力的提升。因为我们能够很好的定义资产,能够很好的做底层产品策略的定义,使得我们在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的层面有更大的空间。
在华夏基金,我们经常鼓励内部产品的相互竞争。在战胜沪深300这个简单的策略上,华夏基金有四个不同的团队以四种不同的策略来进行,包括主动的、半主动的、量化的等等策略。它们的收益和风险特征不尽相同,有的可能在年初,因为主动投资寻找α的能力往往是在每年的一二季度,也就是年报公布的前后。我们的研究时间领先于市场,价值发掘上往往会领先。这样一种相对偏主动300精选策略,它在年初的表现会好一些。但是,偏量化的策略,虽然时间的推移,它在全年,往往在偏后的时间维度里会表现的更好。从组合管理和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我们把这四个策略有机的组合在一起,通过参数的不断调整,使得我们战胜沪深300的希望收益率,尤其是它的风险收益下坡率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这样一些在组合层面的不同方法、不同策略提升,相比定义底层的模式,未来我们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做法。这是我们不断努力,也是希望未来不断给大家呈现的能力。
刚刚简单介绍了我们在投研框架上的组织,后面再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对人才的培养机制。基金公司的核心是以人才为先。虽然我们没有实施事业部制,但我们在激励制度上是希望可以打造一个不是事业部制但胜似事业部制的合伙制。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激励机制明确引入了规模和业绩双挂钩的机制。也就是通过业绩表现的好坏、管理规模大小两个维度决定。同时,我们构建了非常详细的激励报酬矩阵,使得每个基金经理都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他做到哪个阶段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期望回报。同时,我们对回报的考核期限也是立足于长期的,过去几年的运作也收到了一定成效,华夏基金基金经理的稳定度得到明显提升。
另外就是自下而上的年轻人的培养。因为我们采取了很多打通的做法,使得年轻研究员在华夏基金的平台拥有很广阔的成长机会。公司产品策略的需求也来自自下而上每个年轻人对自己的理解、对自己能力的拓展,以及对自己真正熟悉、真正向往领域的匹配。这样一些模式使得我们真正能够实现从研究员到资深研究员、研究主管、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这样一个比较严苛的过关式的考核,人员晋升方向是多元化的,路径清晰,规则也是明晰的,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未来有稳定的预期。 因为这样的模式,过去几年有很多中生代的优秀基金经理在华夏基金的平台上成长起来。他们大部分都是2012年到2015年加入到华夏基金,经历了一定时间的积累,在2017年走上了基金经理的岗位,而且可以向各位关心华夏基金的朋友们呈现他们的业绩。我们希望可以在各位关心华夏基金朋友们的指导下把这个成长平台打造的更加立体和丰富,从中生代之后可以迎来新生代,使得我们的投资策略、投资业绩到人员的成长呈现源源不绝的态势。
今天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