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下半场反思:如何有效平抑?
来源:中新经纬 2021-04-23 20:22:53
中新经纬客户端4月23日电 (宋亚芬)今年以来,不少消费者发现,猪肉价格越来越便宜了。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4月第三周(12日-18日),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每公斤38.96元,已经连续12周回落,同比下降27.6%,比去年的最高价(2020年2月份第3周)降低20.68元。分析认为,本轮猪周期或已步入下行通道。
不过,也有人担心价格大幅回调后会再次“猪贱伤农”并引发下一轮猪周期。
据悉,为稳定猪肉价格,农业农村部已会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统计局研究建立生猪全产业链信息权威发布制度,集中发布生猪全产业链的信息,指导生产主体合理调整产能,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平抑市场价格波动。
猪周期非中国独有
长期以来,中国猪肉价格一直经历肉价上涨――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的价格发展轨迹,业内称为“猪周期”。一轮完整的猪周期一般历时3-4年。猪肉的大涨大跌不仅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稳定保障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菜篮子”。
那么,猪周期是否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猪周期并非中国独有”,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风田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国外也有猪周期,但中国周期性大涨大跌的特征更明显,这和中国巨大的猪肉消费量有关。国外牛肉消费量大,因此也出现过‘牛周期’”。
除此以外,郑风田认为猪周期还与中国生猪市场的四个现实情况相关。一是市场的自主调节;二是大量中小养殖户的存在。三是生猪养殖行业的集中度非常低。四是养殖门槛低。
“价格涨了,很多小养殖户就会一窝蜂涌入,价格跌了又成批退出,进出容易,助推市场波动。”郑风田补充说。
卓创资讯分析师马丽媛对中新经纬客户端指出,“猪周期的运行,是利润驱动的结果。价格直接影响产业中各个环节的利润,驱动上下游产业链从业者的行为,然后通过一定的生产周期改变市场的供需体量,最终又影响到价格。”
猪周期是否可以消灭?
很显然,猪周期“价高伤民,价贱伤农”,会导致居民必要物资供应不足或产生资源的浪费。国外是如何平抑猪周期的?猪周期可以消灭吗?
据郑风田介绍,国外是通过规模化、集中化来平抑猪周期的,但中国的集中化程度还不够高,通过这种方式还无法很好地平抑猪周期。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已达53%。不过,郑风田认为这还不够。“我们统计的规模化生产,可能几千头、几百头的规模也算,这基本还是属于小规模的养殖,必须是大的生猪养殖企业,比如年产几千万头、上亿头的这种大企业达到一定比例。”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生猪出栏54419万头。中国排名前三的养猪企业温氏、牧原、正邦2019年生猪销售量分别为1851.66万头、1025.33万头、578.4万头,合计约占全国产量的5%。
“一个国家排名前10的公司如果占到行业80%以上的市场比例,基本上就可以把猪周期的问题解决了。现在看,要彻底解决猪周期,我们还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郑风田说。
马丽媛也指出,猪周期短期难以彻底消除。“以美国为例,美国大概用了30年的时间,对国内的生猪养殖业进行了规模化变革,中小散户快速退出市场。现阶段美国排名前3的养殖企业出栏占比已在60%以上,其周期性现象日渐弱化,价格波动幅度较小。”
平抑猪周期核心还是提高规模集中度
对于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推出的生猪全产业链信息权威发布制度,郑风田表示,“只是缓解猪周期的其中的一个手段,如果以为只靠一个制度就能平抑猪周期,就太乐观了。”
事实上,为了平抑猪周期,相关部门采取了大量措施。比如,公布全国每年的生猪存栏量,进口猪肉,建立储备肉制度,推出生猪期货,从政策层面扶持推动规模化养殖等。“最核心的手段还是要提高规模集中度。”郑风田强调。
马丽媛则建议,除全产业链信息权威发布制度之外,还可以加入部分客观、中立的第三方来共同引导,让从业者更加理性地来看待市场。
在国外,平抑猪周期的价格波动,除了规模化经营,期货产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1月8日,中国的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据大商所农业品事业部负责人介绍,运行以来,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开始逐步发挥。
马丽媛指出,对生猪养殖企业来讲,随着生猪期货在国内的发展不断成熟,可充分利用生猪期货的发现价格功能,有计划的进行生猪产能规划,有利于生猪产业的稳定性。(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