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家保险资管机构手握21万亿资产!第一梯队无悬念花落四家,多家新设外资保险资管蓄势待发
来源:金融界网 2021-05-07 18:23:46
金融界网5月7日消息 在大资管生态版图中,保险资管是不容忽视的一只力量。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最新发布的保险资产管理行业2020-2021年度综合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共有35家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规模和增长率都是近5年来的最高值。
行业首次突破20万亿
从规模来看,保险资管行业是典型的大资管生态中的“黑马”。
一是,其行业管理资产从2016年的13万亿元逐年增长,到2019年达到18万亿元,2020年达到20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机构数量从29个增至35个。
二是,在去年财富管理大年中保险资管盈利可观。最新数据统计,31家保险资管公司(含4家养老险公司)2020年管理费及其他收入合计321亿元,同比增长27%,连续两年实现较快增长;合计营收428.45亿元,同比增长34.7%;合计净利润190.59亿元,同比增长48%,是近几年少见的增长大年。
从结构端来看,排在保险资管第一梯队的四虎分别是泰康资产、平安资产、国寿投资保险资管以及国寿资产。其中,泰康资产净利润高达43.8亿元、平安资产净利润高达31.5亿元、国寿投资保险资管净利润为22.3亿元、国寿资产净利润则在21.2亿元。
排在保险资管第二梯队(净利润在5亿元-10亿元)的则有阳光资产、国寿养老、中再资产、长江养老、太保资产这五家。其中,长江养老去年净利润增幅翻倍,是这一梯队中表现最好的一家。
从整个行业来看,去年净利润在1亿元以上的保险资管公司数目则有20家左右,占据三分之二左右。
外资保险资管蓄势待发
但排名相对靠后的保险公司中,不少也是由于与成立时间较短有关。
比如成立于2019年的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交银康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两家外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规模来看,净利润分别为5100万元和1100万元;而成立于2020年的招商信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中信保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业绩同样在三十几家中相对靠后。
但后续各家依靠外资保险资管或许能更好依靠股东背景,实现业绩联动与资源整合的协同。
比如,招商信诺资管董事长刘辉就表示,未来将从保险、证券、基金、私募等行业组建高管团队,通过提升战斗力大幅提升投资端的能力,进一步反哺和提升招商信诺人寿负债端的产品创设能力,同时更好在招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这一飞轮体系下贡献自有力量。
比如工银安盛资管总经理吴茜也表示,一方面将立足本源做好母公司工银安盛人寿委托资金管理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将跟随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市场化转型,逐步拓宽第三方资金来源,开展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发行和专户委托管理业务,做好差异化发展。
这一趋势的确是业内认可的市场化发展模式。
目前,统计数据显示,在保险资管的21万亿资金中,系统内保险资金规模占比近七成,而管理的第三方资金(如第三方保险资金、银行资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的增长速度则意味着行业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中小保险资管机构差异化生存之道
由于保险资金讲究稳健经营,整个行业的投资偏好现在仍是“固收为王”。
目前从行业端来看,固收类资产规模占比最大。以债券、金融产品和银行存款(含存单)这三大资产规模最为靠前,合计超15万亿元,占比达73.95%,这一数据在2019年仍有75%的占比。
但大资管生态中,提升资管能力,提升资产端收益,本是行业生态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些年,从监管文件以及政策导向就能看出,基于保险公司规模、运营能力、风险状况等因素,监管正允许差异化放宽险资权益投资比例限制,长期来看,这有利于保险资管在资管生态中的更好表现。
业内也看好权益类资产占比的松绑对于保险资金资产端回报的提升,比如工银安盛保险资管的总经理就表示,要加大权益投资配置来体现差异化发展思路。而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报告(2020)调研问卷》中,金融界也注意到,这是不少中小保险资管机构寻求破局的核心思路。
“中小保险资管机构背后的险资获取成本显著高于头部保险资管机构,对回报超过行业平均值的投资配置要求更多,预计在这一轮行业调整和资管转型中会更积极主动构建自己的差异化竞争点,跨行业进行资管合作的态度预计将更为开放和主动。”
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年内,我们或也将能看到,中小保险资管机构与头部机构在仍有红利的增量资管市场中,靠权益端投资能力的夯实、整体投资思路更偏向市场化有望成为破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