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泉2021年2季度策略 | 关注市场潜在因素,聚焦优质资产基本面
来源:清和泉资本 2021-04-08 13:23:44
1、 市场表现&特征
一季度市场宽幅震荡,走势上冲高回落。春节前市场大幅走高,主因全球风险偏好持续提升,而春节后市场大幅回调,主因估值急剧收缩,其中海外流动性预期收紧和国内微观流动性负反馈是主导因素,中美政治博弈对风险偏好也存在微幅的扰动。而反观市场的盈利,目前预期仍处于上升过程中,所以市场难以出现持续的系统性下跌,倾向于震荡消化。
指数上,一季度沪深300下跌3.1%,全A指数下跌3.3%,创业板指下跌7.0%。风格上,价值领先成长,过去两年的冷门板块表现较好。行业上,其中钢铁(15.7%)、公用事业(11.5%)、银行(10.5%)、建筑装饰(7.6%)涨幅居前;而国防军工(-19.3%)、非银金融(-12.5%)、通信(-11.4%)、计算机(-9.0%)表现靠后。
2、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及对应分析
本轮市场的回调原因?
从2月18日至3月31日,A股,全A指数下跌7.5%,沪深300下跌13.1%,创业板指下跌19.2%。相比之下,同期美股,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是上涨的,分别为4.3%和1.1%,仅纳斯达克下跌了4.6%。究其原因,一是美债快速上行引发了高估值资产的波动,二是国内微观流动性快速降温引发了基金重仓股的踩踏。
对于美债的最新看法?
美债10年期利率年内继续的上行空间并不高,且速度会明显放缓。一是通过金铜比预测,年内高点在2.0%附近,而目前已经上升至1.7%以上;二是美联储目前宽松的政策基调并没有变化,实现通胀和就业目标仍需要更多的观察。
美债当前对于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结构上。一是短期高估值资产确实受冲击较大,但后续敏感度会明显的下降。二是中期贴现率仍有望缓慢上行,高估值资产的溢价大概率还会有所收缩,所以当前是全面检验基本面的时候。
微观流动性波动已经缓解?
微观流动性的负反馈已经告一段落。一是从市场的特征来看,机构重仓股已经从全面下跌到基于基本面走势有所分化;二是从时间和空间来看,1个月的持续调整和回撤幅度,基本符合过去的市场特征。未来随着基本面不断的催化,市场的性价比会进一步淡化微观流动性的影响。
3、 重点持仓板块及行业看法
从已公布的优质公司的年报和一季度预告来看,基本上符合预期,少数超预期。
消费类公司维持非常稳健的增长,品牌护城河不断加深,ROE也维持较高位置,一些二线公司甚至出现了ROE的持续提升,反映出行业持续向好的趋势。
制造业龙头公司在不断进行研发投入,最近的股价波动更多是市场情绪偏弱导致的,投资者更多关心利润数字是否超预期,而不关心这些公司是否在加大投入,构建未来的长期护城河,因此我们仍将长期持有这类公司。
新能源公司短期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困扰,市场担心短期业绩受到影响,但我们认为新能源革命趋势已经形成,在未来十年十倍的市场空间面前,短期的业绩波动我们愿意承受。
总体来说今年的宏观流动性要弱于去年,对估值的要求也相应更为苛刻,因此我们在坚持投资长期扩张性行业的同时,也会对组合的总体估值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估值过高的公司短期偏谨慎,而PEG匹配程度较高的公司,我们会坚定持有。
4、 市场展望
重申“今年市场不是熊市”
我们始终强调一点,今年市场不是熊市。历史上熊市就两个条件:一是经济基本面全面向下。二是流动性大幅度收缩。如果没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它就是个波动。
那么如何应对波动?一方面,我们在组合里清理掉一些估值过高的公司,把现金腾出来,准备逐渐布局去年没买上的或者是长期非常好的优质公司。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去做一些比较长期的事情,这也是我们长期去思考和坚守的东西。
关注“二季度的潜在因素”
市场经过调整,估值和风险偏好均有所下行,对于前期的负面因素,虽没有完全解除,但预计会明显钝化。
对于二季度的市场环境,仍旧不是特别明朗,需要持续的跟踪和分析,具体有两个关注点:一是紧信用会有所体现,表现在社融数据大概率会有所下行,这会影响市场的估值预期;二是经济面临高点的再次确认,体现在PPI的同比高点和环比变化上,这会影响市场的盈利预期。
聚焦“优质资产的基本面”
首先,优质的公司会更加稀缺,因为今年的流动性环境肯定不如去年。去年只要贴个赛道,贴个好的标签,都能涨估值给的很高。但是今年一定要业绩兑现,而且要跟估值匹配,我们相信这一类公司会比去年少很多。
其次,优质且多年能够维持20%左右ROE的这类公司少之又少。我们统计了一下,过去十年能够维持15%以上ROE的公司,中国不超过5%,美国也不超过10%。
最后,正如长期主义总是伴随着短期波动,我们目前首要做的事情,是在跌下来的优质企业中持续跟踪和分析基本面,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投资组合。具体关注方向为: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而不断稳步扩张的行业,互联网服务、云计算、医疗服务、食品饮料、医美等。
全球政策扶持大方向,中国具备产业优势,并向全球扩张的行业,新能源汽车、光伏等。
受益于经济持续复苏,关注行业结构能够改善的传统行业,汽车零配件、工程机械、建材、家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