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下 药企转型商机在哪里?
来源:证券日报网 2021-02-01 19:23:53
本报记者 朱宝琛 见习记者 郭冀川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按照保基本、保临床的原则,重点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纳入采购范围,逐步覆盖国内上市的临床必需、质量可靠的各类药品,做到应采尽采。
随着第四轮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正式启动,每年开展两次全国集采已经渐渐形成趋势。鼎臣医疗咨询总经理史立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集采常态化下,会有更多药品和医疗器械纳入集采范畴,而且近年来集采趋势明显指向市场需求量大的品种,这些产品往往是一些医药企业的龙头产品。
史立臣说:“集采的目标是挤出中间商水分,促使重营销的医药企业将发展重心转向产业和产品,但在价格竞争下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随着集采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医药企业需要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固守原有市场和商业模式必将被市场淘汰。”
史立臣认为,正是这种优胜劣汰,会让行业未来几年呈现出新的市场格局,甚至诞生出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的医药巨头公司,这类公司往往具备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拥有医药产业链上下一体化的规模优势,通过掌握上游原材料,可以大幅降低产品价格;另一个是具有强研发实力,可以通过研发出首访药、创新药享受医药创新政策和新市场红利。
华海药业(行情600521,诊股)企业文化部总监助理陈登对《证券日报》记者说:“未来医药企业的转型,不管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关键在于企业明确其核心发展领域,并持续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以赢得市场、消费者的稳定认可。华海药业一贯以来重视创新投入,已连续多年研发费用占销售比重超过8%。”
陈登表示,为应对药品集采常态化,华海药业发挥自身垂直一体化产业优势,保障产品保质保量供应。由于部分药品价格下降和商业配送成本提升,公司也在通过与配送商实现多元合作,来共同探寻解决方案。同时,集采也进一步促进企业及时调整与创新营销模式,强化企业和产品品牌宣传。
众成医械研究院研究员郑珂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药品和医疗器械企业在应对集采政策时,正在逐步转变经营模式,如应用自动化、数字化、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物流、新商业模式,对企业现有模式进行升级再造。一些企业还积极对上游企业进行并购,可以使原材料的价格、质量和研发更可控,避免采购端和销售端两头承压,防止原材料波动带来的价格风险。
此次《意见》在明确应采尽采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了采购规则和保障措施,优化了药品集中采购的实施规则和竞争规则,如采购协议期满后,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依法依规确定供应企业、约定采购量和采购协议期等。
森瑞投资医药研究员田新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集采虽然重点是降低药品价格,但又不是唯价格论,在质量监管的前提下也保障了企业的市场份额,使一些产品的行业集中度加强。
田新杰说:“全国集采这种模式不是国内独有,此前欧美国家也实施过相似的政策,结果就是占市场规模最大的仿制药,却只占药品支付份额的较少部分,更多份额分配给了创新药,进而促进了药企的研发创新动力。我国的集采政策也在遵循这一思路,在降低仿制药价格提升市场集中度和惠及患者同时,鼓励更多药企参与创新研发和商业模式革新,推动行业创新向前发展。”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