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兴海:建议鼓励和政策支持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
来源:金融界 2022-03-03 16:22:47
金融界3月3日消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小康集团创始人张兴海今年两会带来4份建议,涉及自主智能电动汽车品牌高质量发展、车规级芯片供应紧张、川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发展、鼓励和政策支持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等话题。
关于金融资本上规模投资参与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背景: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也是创新成果的使用者、受益者。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融合了最新智能网联和核心三电技术的智能电动汽车企业就是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代表。
在传统汽车领域,我国难以超越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美日欧等国。当前,基于双碳目标的迫切需求,以及包含能源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等国家总体安全观的红线要求,发展自主智能电动汽车是必然选择。而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我国与美日欧等差距并不大,在部分领域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在5到10年内,我们有机会媲美甚至赶超对手。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企业正承担着赶超对手的使命和责任。
现状:
国家多年来通过财税补贴、科技创新、产业调控、示范推广、市场监管、开放引进等多措并举,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呈现市场规模和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局面。2021年,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售247.6万辆,占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4.3%,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企业销量前20榜单中,自主车企占据近半数。同时关键核心技术也取得长足进步,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从2016年的253公里提高到400公里以上,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接近300瓦时/公斤、系统能量密度超过200瓦时/公斤,搭载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新车市场占比达到20%。
快速发展的同时,自主智能电动汽车产业仍然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
(1)核心技术部分空心化。芯片、高精地图、激光雷达、操作系统、计算平台、控制软件等依然受制于人,核心技术自立自强任重道远。
(2)产品竞争力有待提升。产品减配、低温性能不足、智能化水平不高、质量安全召回等时有发生,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等新挑战不断涌现。
(3)产业链完整性、稳定性依然不足。虽培育出了较为完整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但仍存在缺芯、少电、关键原材料短缺涨价、高端产能不足等弊端。
(4)金融资本投资政策需进一步优化,投资规模需加大。国家在金融资本领域尚缺乏针对性的投资政策引导和支持,加之前期行业部分企业关停倒闭,投向自主智能电动车企的资金大幅缩水。且自主智能电动车企正处在成长期,规模及盈利水平还不高,在国内独立上市普遍较难。依照目前的国际形势,国内车企想出海上市也面临诸多限制,导致企业资本普遍短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国内所有汽车整车上市公司总市值才3万亿人民币,而特斯拉市值超过1万亿美金,是国内所有汽车整车上市公司总市值的两倍多。金融资本投资的短缺及投资规模不足,直接束缚了自主智能电动车企的进一步发展。
建议:
当前自主智能电动车企虽部分突围,但技术力、产品力、品牌力等还有所欠缺,规模效应尚未完全形成,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且合资股比已完全放开,外资品牌加速布局进一步挤压自主品牌。
智能电动汽车产业之争,实质是核心技术之争。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离不开金融资本的大力支撑。特斯拉正是因为资本市场的长期支持,历经10年亏损方得今日的百万辆规模和万亿级美金市值。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智能电动汽车研发、制造和消费市场,却没有相应规模的金融资本市场。
目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平均售价是10万元左右,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平均售价要达到15万元。十四五末期有望实现新能源汽车千万量级的市场,再加之产业链的拉动,产值将达到十万亿级,则需要十万亿量级的资本市值规模来支撑(中国汽车产业链目前总市值8万亿元左右)。特斯拉以万亿级美金市值支撑100万辆级销量,中国则至少需要十万亿级人民币的金融资本来支撑千万级市场。
因此,建议政府协调各方,从金融资本层面继续给予类似自主智能电动汽车品牌这样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更大力度的支持,金融资本上规模投资参与,推进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发挥好政策驱动作用,持续优化直接融资及上市条件,推进更多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上市和再融资
从顶层规划至配套细则,营造良好政策氛围,形成让金融资本持续追逐自主智能电动汽车等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鼓励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车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企业的支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促进直接融资,持续优化上市条件,拓宽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在科创板、北交所等上市融资渠道。提高间接融资供给质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针对优质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形成敢贷、愿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二是发挥好市场驱动作用,鼓励市场化的社会资本上规模投资参与,以及银行投贷联动推进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展
出台政策及具体支持措施,鼓励海量的社会资本以市场化原则,上规模地投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共享企业高质量发展成果。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支持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如银行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实施投贷联动,进行“股权+债权”的投放,支持企业核心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引进、关键设备采购、企业技改等。
关于以国家力量推动解决车规级芯片供应紧张的建议
背景: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底层技术的不断成熟,正驱动下游制造业等细分领域电动化、智能化变革。芯片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正作为技术革新的核心驱动,需求持续稳步增长。
据预测,2025年全球芯片行业市场规模将达6,300亿美元。从垂直细分领域来看,全球消费电子、汽车等领域正迎来巨变转型,持续提升对芯片的需求量,其中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拉动芯片行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数据显示,未来5年,汽车芯片复合增长率约10%,增速位居第一。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叠加地缘政治危机、国际贸易战、经济逆全球化等因素,当前全球范围内芯片短缺正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汽车因芯片原因减产约1000万辆,其中中国约减产200万辆。国内汽车芯片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疫情期间芯片企业对于需求的错判,备货量和产能调配严重不足;二是汽车芯片因生产周期长、8英寸晶圆等原材料持续紧缺造成整体产能不足,同时因为汽车芯片项目投资收益低, 芯片厂商对于汽车芯片的生产线扩产意愿相对较弱,此外汽车芯片专用制造设备因利润率低、供应周期长也存在持续短缺;三是全球疫情以及突发天灾,包括日本火灾、地震,美国德州暴雪等,造成芯片供应链被迫停产,持续恶化全球芯片的供应能力;四是疫情影响下,智能移动终端、网联设备等消费电子设备需求暴涨,抢占了部分汽车芯片产能份额;五是汽车芯片主要制造链在国外,国内没有完整的生产、封装、测试链条,导致中国汽车芯片产能控制和调节能力差。
现状:
当前, 提高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实现进口替代迫在眉睫,已经成为国家产业重要战略方向,加快实现车规芯片自主可控时不我待。但芯片产业短期内无法一蹴而就,汽车芯片“断供”问题单纯利用市场手段难以有效调节,需要更多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以国家的力量推动国产芯片产业崛起。
国家层面已出台一系列政策,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建设包括车规级芯片、智能操作系统和智能计算平台等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将着力推动突破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作为实施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提升工程的重要一环。同时工信部也在持续组织有关力量着力解决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包括成立汽车芯片创新联盟、搭建芯片供需交流平台、编制芯片技术手册、惩处芯片囤货抬价等,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距离从根本上实现汽车芯片自主可控发展还有较大距离。
建议:
实现国产汽车芯片自立自强、自主可控是我国汽车产业从数量高增长向内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将直接决定我国汽车产业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因此建议:
一是从国家部委层面下设汽车芯片主管部门,制定汽车芯片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同时协调资源、统筹管理国产汽车芯片的研发、制造及应用等,确保国产汽车芯片积极稳妥高效发展,尽早实现国产替代。
二是积极引进国际领先汽车芯片制造企业来中国投资建厂,从政策、资金、配套等多方面推动外资芯片产线国产化项目快速落地,迅速形成车规级芯片生产和配套能力,以缓解当前国产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
三是鼓励整车企业与芯片企业跨界携手、联合创新,积极推动研发创新、产业化创新、管理创新等,政府出台研发补贴、税收减免、金融贴息等政策,加快推动实现“芯片上车”。
关于支持川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背景: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规划“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
汽车是成渝两地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且互补性非常强。“双碳目标”指引下,两地整车产业均加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强化。
目前川渝两地人口超过1.2亿,成渝双城汽车保有量均超过500万辆,高居全国第二和第三,汽车市场仍有巨大发展潜力。川渝两地现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达1600多家,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2021年两地汽车产量272万辆,全国占比超过10%。
因此,川渝两地当乘势而为携起手来,抢抓机遇,整合资源禀赋,唱好“双城记”,共同打造川渝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动川渝汽车高质量发展。
现状:
川渝两地汽车产业资源禀赋各异。重庆整车及制造业实力雄厚,且具备包括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等各大总成在内的完整供应体系;四川在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方面具有行业领先性优势,在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平台、信息安全、感知传感器、芯片级导航定位模组、组合导航技术及软件/算法等技术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同时拥有高校和科研院等丰富的智力和科技资源。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急需的能源(电能、电池、氢能)方面,四川优势非常明显。如:2021年川渝两地水电装机9700万千瓦(重庆仅有791万千瓦),发电量约占全国水电发电量26%,鉴于此,中国新能源(行情600617,诊股)汽车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行情300750,诊股)和蜂巢均在四川落地建设电池工厂;川渝两地风能、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800万千瓦、8500万千瓦,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分别为721万千瓦、259万千瓦(重庆仅分别为165.3万千瓦和63.4万千瓦)。此外,四川的氢能发展也具有领先优势。总之,四川是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具备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资源优势。
鉴于此,根据两地资源禀赋,从以能源为主的产业链一体化、核心技术研发一体化、应用场景一体化三个维度推动川渝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发展,一定能产生1+1>;;;2的效果,推动川渝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集群效应,做大做强川渝新能源汽车产业。
建议: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以川渝新能源汽车发展一盘棋的角度,推动川渝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尤其是能源)一体化、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一体化、应用场景一体化,推进川渝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支持产业链(尤其是能源)一体化
加强两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全面合作,强链补链,优势互补,在区域内形成优质且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新能源汽车面临碳足迹追踪,要求所使用电池必须确保是绿电,也就是电能来源于水电、风电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而宁德时代和蜂巢等电池企业在四川的项目可以满足绿电要求。
此外,支持清洁能源优先在“双城经济圈”消纳,支持川渝电网一体化发展,让新能源汽车充电及使用均采用碳足迹层面的清洁能源。
二是支持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一体化
支持川渝两地在智能网联、核心三电、信息安全、软件及算法、导航等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方面的一体化推进,包括对氢能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
三是支持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一体化
川渝地产新能源汽车,均一视同仁纳入两地的出租、共享出行及租赁领域,均一视同仁纳入两地政府公务用车采购目录。
关于鼓励和政策支持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的建议
背景: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各细分产业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对国计民生、经济活动、就业、国家竞争力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制造业领域内市场主体多,吸纳就业的层次覆盖高、中、低端,发挥着拉动就业的主力军作用,特别是对产业个人需求庞大。
现状:
但当前的现时情况却是:国家层面强调要“六稳”“六保”,制造业也有吸纳大量产业工人就业的强烈愿望,但却长期面临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
近年来,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愈加突出,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达2200万左右。制造型企业招人难、用工难的现实问题愈加凸显,近五年来,平均每年有150万劳动力离开制造业。
与制造业劳动力流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外卖、电商、网络直播等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就业,甚至快递外卖行业都“内卷”到研究生去竞争的地步。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宁愿去做物业保安,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意去工厂上班。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快递从业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餐饮外卖员总数已突破700万人。2020年开始的疫情更是加剧了劳动力产业间的移动,某平台曾公布数据:2020年疫情期间两个月内新增骑手58万人,其中40%之前是产业工人。
制造业给人的印象是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作不体面等。如今工人主要以90后、00后年轻人为主,他们生长在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生活条件和受教育程度更高,思想更自由,活得更自我,不愿意待在工厂里。
此外,从整体收入看,制造业与房地产、快递等行业相比竞争力弱。
送快递、当骑手、干保安,这些零门槛职业,产业工人甚至大学生、研究生都蜂拥而至,长此以往,这种只管眼前不顾未来的畸形的就业结构负面影响将极其深远。一方面作为根基的制造业发展受阻,产业工人都招不到还谈什么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那些没有一点技术去送快递、当骑手的,或者难以跟随时代转型的产业工人、大学生、研究生,几年后将出现知识断层,不能再“吃青春饭”之后,他们怎么办?如此大的群体,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建议:
解决制造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鼓励和政策支持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政府加强就业引导,改善制造业就业环境
产业互联网下,现在的制造业早已今非昔比,工作环境及收入已有明显提高。对此,政府要予以方向性引导,不断改善制造业就业环境,同时营造更佳的舆论环境,使全社会进一步关注、支持制造业,吸引、鼓励更多人才和有志青年投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政府进一步加大就业支持力度,让制造业岗位更具吸引力
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让制造业岗位更具吸引力。建议政府给企业送政策、送资金、送产业工人,比如提供新员工就业补贴,对参与订单式生产的临时用工给予一定的收入补贴及保险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实施差异化人才政策支持等。
三是国家进一步完善满足制造业升级需要的人才培育体系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紧缺型人才,逐步构建起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梯度发展的制造业人才培育体系。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精准开展“菜单式”培训,鼓励校企合作“订单班式”就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今日头条
精彩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