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深入细化、利率上限下行,消费金融如何高质量发展? | 预见2022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22-01-08 12:23:08
2022年是互联网平台与金融机构“断直连”、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落地元年,也有可能是消费金融“年化利率上限降至24%以内”政策落地之年。
随着金融监管政策的深入细化、利率上限下行,如何合规化、高质量发展成为消费金融行业需要探讨的话题。受访人士表示,受限于各种原因,目前大量长尾客群消费贷款需求仍未被满足,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行业数据筛选、风控合规优化,交易与运营效率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性风控手段评估信用风险,精准抓取到、覆盖到普惠“长尾客群”是未来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方向。
有分析人士指出,“消费金融整体发展呈现‘一进’‘二退’‘三融合’的格局。‘一进’是向自建场景前进,‘二退’是退出高分润费用的助贷、中介行业,‘三融合’则是加速在资本层面和有资金优势、流量优势的巨头融合,与有优势的合作伙伴融合,与真正的金融科技融合。”
监管深入细化
2021年以来,互联网及消费金融领域的监管政策频出,对外部数据源、场景助贷、金融营销宣传、征信管理、个人信息保护、贷款利率披露等方面持续强化监督管理。
2022年1月1日起,《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商业银行新发生互联网贷款业务也自今年起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
《通知》明确三项定量指标:出资比例,即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单笔贷款中合作方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集中度指标,即商业银行与单一合作方发放的本行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25%;限额指标,即商业银行与全部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的互联网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余额的50%。
马上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2022年随着互联网平台与金融机构“断直连”、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等监管的逐步落地,行业发展格局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也给机构转型带来挑战压力。
“从消费金融未来发展方向来看,随着监管部门加大对消费信贷的监管力度,监管政策进一步深入细化,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涉及互联网贷款管理、征信业务、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各个方面,对消费金融行业影响深远,行业更趋稳健更加规范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合规基础进一步夯实。”马上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邮消费金融副总经理杨俐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经过近十年爆发式发展,我国消费信贷市场逐步过渡到稳健增长的新阶段,由“不该贷,过度贷”等引发的社会舆情、间接助推居民杠杆率上升、合规问题等,将继续警醒整个消费金融行业。金融监管体系的继续完善,消费金融行业的有序竞争,合法合规、持牌经营、规范发展,将继续成为2022年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关键词。
利率上限下行
在规范化监管框架下,消费金融个人贷款年化利率上限下行也是2022年一大趋势。“其实24%这个早就有窗口指导”,受访的消费金融机构相关人士一致认为,利率下行是大势所趋。
央行在去年3月末发布第3号公告明确:存款类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为贷款业务提供广告或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平台等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随着贷款利率不超过24%等监管要求的提出,消费金融行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态势将更加清晰,对于机构的资金成本、风控能力、运营能力、成本控制能力都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也认为,个人贷款利率控制在24%以内等监管要求,对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业务会产生一定影响。消费金融公司在借贷产品的年化利率上比银行要高,此前最高基本都在IRR(内部收益率)36%以内,目前不少已控制在24%以内,并且呈现不断下行的状态。在贷款利率不断规范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对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内的要求是有所预期的。
“消费金融公司目标客户主要为年轻消费者,这部分群体的贷款的不良贷款率高于传统金融机构,因此产品和利率调整并不轻松,过程也应该是渐进的。调整过程中,会对客群进行重新筛查分层,在放贷规模上会有一定影响。”于百程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于百程指出,市场贷款利率的形成,是客户群、融资成本、风控成本、技术能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得更多客群能够享受到低利率的贷款服务,一方面,金融机构方在业务上更加精细化,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监管方在征信基础设施、融资便利等方面可以给予机构更多支持。
科技助推发展
在“管得严”“赚得少”的情形下,消费金融要“发展好”面临不少难题。在马上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看来,行业要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平衡“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处理好“四个辩证关系”:一是既要顺应国家鼓励居民消费和消费金融的政策导向,也要避免诱导消费过度负债;二是既要确保普惠长尾客群的金融服务供给,也要审慎风控,确保负债与收入相匹配;三是既要顺应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作用,也要避免只重速度,不顾质量,盲目发展;四是既要对自身的发展基础和能力有充分信心,也要充分预判预防未来风险冲击。
于百程认为,在合规发展、利率下降、互联网获客成本上升等背景下,消费金融在业务模式、技术能力、聚焦的人群方面都会有所改变,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未来的竞争更加体现为资金端的多元化和成本,资产端的客群质量和收益水平以及技术赋能和风险控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竞争,是精耕细作能力的竞争。
杨俐指出,普惠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第二增长平台。在扩大内需、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经济转型大方向下,消费信贷依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受限于各种原因,目前大量“长尾客群”消费贷款需求仍未被满足,包括产业工人、蓝领、初级白领,或者其他低收入者,如何在合规、风控的前提下,精准抓取到、覆盖到这些普惠“长尾客群”,将是消费金融机构新的考核门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逐渐成熟,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行业数据筛选、风控合规优化,交易与运营效率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其中,云计算技术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统一平台,有效整合金融结构的多个信息系统,消除信息孤岛,在充分考虑信息安全、监管合规、数据隔离和中立性等要求的情况下,为机构处理突发业务需求、部署业务快速上线,实现业务创新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大数据技术为金融业带来大量数据种类和格式丰富、不同领域的大量数据,而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够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精确评估、预测以及产品和模式创新、提高经营效率提供了新手段。人工智能能够替代人类重复性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与用户体验,并拓展销售与服务能力,广泛运用于客服、智能投顾等方面。
杨俐表示,一方面,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深化数字化流程改革,并将其运用于信贷、运营、风控特别是反欺诈等领域,优化消费金融渠道,提升服务效率和风控能力。另一方面,随着金融科技应用的加快,消费金融产品单笔授信额度小且分散,服务方式活且变通,风险定价准且下沉,用户群广且延伸,因此业务更容易得到推广。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消费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用户范围,大大提升消费金融的覆盖面和可得性。
此外,消费金融由于受监管法规限制,不能开展小微经营性贷款。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从业务供需和可行性、必要性上来看,消费金融转型做小微具备条件,但需要监管配套政策支持”。
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分析指出,小微企业贷款与消费金融存在高度相似,如融资需求短急小额,财务、运营等数据不足。针对小额分散、场景结合的消费信贷特征,消费金融公司锻造了与之适配的信用风控、场景分析、获客运营、科技创新等能力体系,能较好适配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在运作模式上,消费金融公司依托自身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行业领先的金融科技能力等优势,可深度切入小微企业所在的产业链与业务场景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性风控手段评估信用风险,提供涵盖企业画像、知识图谱、信贷风控、动态定价在内金融服务方案,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小微风险管理体系,以降低不良率、坏账率以及运营成本,提高小微信贷的商业收益,真正解决银行“怕贷”难题,重塑小微金融商业模式,从而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便利性和普惠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今日头条
图文推荐
精彩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