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广州楼市“内转房”重现,监管不可缺失
来源:中新经纬 2021-05-11 21:22:54
中新经纬客户端5月11日电 题:《李宇嘉:广州楼市“内转房”重现,监管不可缺失》
作者 李宇嘉(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广州楼市异常火热,“内转房”重现
“五一”期间,广州楼市延续4月的火爆,而这种火爆是在4月初(4月2日)和4月尾(4月22日)连续两次调控收紧的情况下上演的。
同时,笔者了解到,近期广州楼市“内转房”的现象突出。所谓“内转房”,其实就是开发商在拿到预售证之前,将部分或全部房源提前拿出来,先卖给自己的员工。然后,员工加价转卖给购房者,美名其曰“内部锁房”,这就是“内转房”的由来。
当然,购房者买“内转房”,要交给房企员工一定费用,可大可小,这要看楼市火热程度、监管力度大小等。“内转房”与“茶水费”没有本质区别,唯一的不同就是,“内转房”要“二次更名”,从员工更名至购房者,后者只是“价外加价”。
其实,“内转房”一直都存在。市场好的时候,看到涨价诱惑,员工先拿下来,或员工伙同销售渠道拿下来,然后再加价卖出去。市场不好的时候,销售任务压力大,从总经理到一线营销人员都有任务,职位越高、销售任务越大,甚至有时候卖不掉的房子只能自己想办法定下来。
广州为何出现“内转房”?
当下,广州楼市“内转房”频频,情况比较复杂:
一方面,有的购房者怕买不到,想提前锁定房源。特别在黄埔、南沙等热点区域,新盘供应少、库存消化低(4-6个月),限价启动,捂盘现象严重,这就为“内转房”创造了空间。
另一方面,限价启动,开发商怕卖不出去,或变相突破“限价”。比如,有一些开发商会将整栋“员工房”打包卖给中介公司或集团性炒房客,由他们自行售卖,自负盈亏。
4月22日实施楼市新政后,广州人才限购升级,社保累积缴纳升至12个月,不少人才购房者被卡在门外,于是,部分项目想出了“先买房、再网签”的招数。一年之后,客户取得人才购房资格了,再进行网签。
从“深房理”到“二元汇”,炒房组织泛滥是这一轮楼市回升过程中的一个新现象。这类组织开班授课,渲染市场供求紧张情绪,专门教授投资客如何突破限购、获得名额,为“内转房”创造市场。而且,移动互联时代,这类组织灵活多变,监管或难以触及。
限价再次启动
当前,广州楼市总体上延续了前期的热度,4月广州两次调控政策收紧、房贷收紧。其中,4月2日的广州楼市新政,标志着限价政策重启,而随后广州市政府对海珠区、番禺区的约谈后,限价政策开始在各区落地。
谈到限价,业内自然想到了上一轮广州限价的情景及影响,即“双合同、延迟网签”等,以及最后在2018年10月份,不得不退出限价。后来,住建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文,严禁价格造假,让房价“回归”。
据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7月,广州新房均价22431元,比6月的网签均价19876元上涨13%,数据部分“归真”。占全市80%商品房成交量的三区――增城、南沙、花都“取消限价”,对分拆的价格合二为一,网签价和装修价不再是两个合同,而是一个合同,这样价格就会上升。
“内转房”有风险,购房者需谨慎
即便“内转房”有操作风险,比如风声收紧,项目拒绝配合,无法完成过户;一年后网签,不确定更大。但是,一些购房者还会选择参与,根源就在于大家普遍相信,限价政策可能很难“真限”。而且,限价政策下,开发商捂盘惜售,加重了供求矛盾,“内转房”显得更有市场。
不过,购房者也要注意风险,“内转房”很多是开发商联合中介渠道、炒房渠道做出来的“局”。一边宣传供不应求,一边捂盘惜售,放出“内转房”的信息,并以提前锁定房源,甚至是送福利为诱饵,吸引购房者上钩,支付更高的成本购房。事实上,限价政策刚开始实施,如果后续严格起来,很容易出现一二手房“价格倒挂”。
最后,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内转房”涉及多个主体,也涉及多个环节,对此监管万万不可缺失。(中新经纬APP)
李宇嘉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