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创红期:猪价跌至低谷 但为何屠企上量依旧这么难?
来源:卓创资讯 2021-04-12 11:16:54
从2021年伊始至今,国内生猪价格始终呈现难以抵挡的下行态势,在这4个月里,仅有的一次全国范围内的短暂性拉涨出现在2月下旬,距今已时隔1个半月左右,是什么原因导致猪价的持续深跌?为什么猪肉价格不断走低后终端消费依旧难以上量?
一、生猪基本面情况——猪价、肉价双双下滑
据卓创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7日,全国外三元出栏价格跌至22.60元/公斤,较1月4日下滑14.46元/公斤,降幅可达43.74%,距离跌破“十元”大关仅有不足3.00元/公斤的差距。而聚焦北方市场,早在两天之前,东北局部地区已跌至“十元”的红色预警线以下,两天之后,河北、河南、山东局部相继出现9.90元/公斤左右的低价,养殖单位心理防线彻底垮塌,大规格肥猪充斥市场。
图1 2020年生猪与猪肉价格走势图
随着猪价的持续深跌,国内猪肉价格亦呈现同步下滑态势,卓创监测4月7日全国白条肉出厂均价27.84元/公斤,较上半年最高点下滑19.22元/公斤,降幅可达40.84%。北方低价区如山东、河北白条肉出厂价格已降至27.00元/公斤上下,南方高价虽弱稳在32.00元/公斤以上,但走货情况不甚理想。为什么猪肉价格如此明显的下滑却依旧换不来消费者的青睐,屠宰企业上量难度如此之大?
二、屠企开工率回升缓慢,供需严重失衡
通过对比2020年和2021年的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数据可以发现,2021年1-4月份屠宰企业开工率回升速度十分缓慢,抛开节假日不对等的因素来看,今年多数时间屠企开工率同比增幅仅在1.00%-2.00%。除了这一数据外,卓创抓取了清明前后的屠宰企业开工率数据,清明节前夕,国内仅有部分屠企有小幅提量动作,增幅在3%-5%,并且在节后迅速回落。而根据文旅相关部门数据显示,2021年清明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02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60%,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94.50%。如此密集的人口流动却依旧难以拉动猪肉的消费,原因究竟为何?
图2 2018-2021年中国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走势图
第一,大规格肥猪集中出栏,冲击上游市场。由于前期养殖端的压栏赌涨,导致大规格肥猪存栏量不断攀升,而处于传统淡季的终端市场难以消化如此大量的肥猪。简单举例来说,若屠宰企业平时收购100头体重在120-130公斤的生猪,而此刻出栏的140-160公斤的生猪仅需要日常量的80%左右,在下游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基数的情况下,供需失衡态势加重。
图3 国内重点企业平均冻品库容比
第二,冻肉持续投放,挤占鲜品市场。2020年全年我国共投放国家储备肉40次,全年累计投放总量为72万吨,而在本年的1月12日华储集团又一次下发投放中央储备肉的相关通知,投放数量可达3万吨。除此之外,国内冻品经销商手中亦掌握大量国外进口肉,部分冻品接近临期,需要在上半年之前完成清货。这也就导致大量冻品流入终端,挤占了鲜品的订单,屠企白条订单萎缩,开工率被迫跟降。
第三,鸡肉价格低廉,抢占猪肉市场份额。由于近两年猪肉价格高企,导致大量深加工企业放弃猪肉选择更加低廉的鸡肉或者鸭肉作为替代品,即使当前猪肉价格一落千丈,但相比于4.00元/公斤左右的鸡肉而言依旧显得昂贵,所以南方以及北方多家企业依旧将鸡肉或者鸭肉作为深加工的首要选择。
三、产能陆续释放,供应缺口不断填补
对于猪肉消费市场而言,真正的旺季来临仍需等到4季度,但因为国内新冠疫情形势不断好转,各行情逐渐回暖,宏观氛围的变化对生猪市场或产生一定利好拉动。而且集团猪场产能逐渐释放,国内供应缺口不断填补,猪价高位回落或成定局。
(文章来源:卓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