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 >

存款新政,看不懂的迷雾,计划时代重启?

来源:金融界网   2021-02-18 18:24:28

金融界网2月18日消息 “2020年,我们实鼠不易;2021年,我们期盼牛转乾坤”!

这已成为当下国人跨年时使用频率最高的祝福。春节临近,伴随疫情“多点散发”的有效控制,新的一年,我们每个人都满怀希望,牛年扭转乾坤。

但就在这跨年之交,对于中小银行较为看重的线上存款来说,则更加不易。一系列线上存款政策来袭,令大家错愕不已……

01 存款新政来袭

2020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孙天琦局长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发言,将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的线上存款业务,定性为“无照驾驶”的非法金融活动,引来媒体广泛报道。各大平台及开展线上存款的中小银行无不感到紧张与担心,这一创新业务命运如何?

当天晚上,仍在监管风暴中的蚂蚁金服因众所周知的“各种原因”,第一时间拥抱监管,率先响应局长讲话,声明下线所有存款产品。随后,京东、陆金所、百度、360等头部平台纷纷效仿。但此时,大家都留了后手,然后紧急研究新的对策,并期待政策转暖。

命运之神无需等待太久,丧钟隔月即鸣。2021年1月13日,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甚至包括由网络平台提供营销宣传、产品展示、信息传输等服务。断绝一切平台销售可能,靴子骤然落地。

这下,在平台上购买过存款的广大用户慌了,不明觉厉,尤其是经历过P2P噩梦的人,更是担心存款的安全问题,要不要赶快取出来?这些钱不会都没有了吧?!参与各方一阵恐慌,一片忙乱,一地鸡毛。

你以为,神圣祥和的春节就要来了,悬头之剑既已落下,剧情已结束。但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噩梦”降临,从来不是一个。

2021年2月4日,人民银行召开加强存款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整个利率体系的“压舱石”,要长期保留,各类存款利率必须遵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更出乎意料的是,地方法人银行要回归服务当地的本源,不得以各种方式开办异地存款。

2021年2月8日,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再次强调,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禁止其通过各种渠道开办异地存款。

随后,来自“雾都”的民营银行----富民银行在其APP上开始询问存款客户“是否在重庆本地生活、工作?”,突来的鸡贼的操作让客户更是一脸“雾水”。

雾都遇雾水,迷雾重重。

这一系列密集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线上存款监管政策,其核心是严禁第三方平台销售、严查开办异地存款以及严控利率上浮,这“三严绝杀器”,可以说是层层推进,招招见血。

一顿操作猛如虎,三大组合拳打下来,平台及银行失魂落魄,储户胆战心惊,惴惴不安,地方监管也是懵逼茫然,只有各家媒体及我等自媒体闲人兴奋异常,跨年不缺热点啊。

这,史称“存款新政”。

新政,几乎全盘否定了银行业线上存款板块多年来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号召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其背后的原因及逻辑着实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恍惚间,让银行业的半边天又重回区域封闭割裂、行政手段管控的计划经济时代。黄粱一梦,竟是从前。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辩这变幻莫测的“存款世界”?

02 第三方平台的“罪与罚”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绝杀器”,严禁第三方平台销售线上存款。

“时代之神”马云老师可能永远不会想到,去年10月份自信激昂的外滩讲话竟然能引起如此滔天巨浪,更开启了“后马云监管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对头部平台经济的垄断整顿。

多年之后,面对西子湖畔,马老师若再想起这一刻时,将如何面对他那些即将购买杭州豪宅奋斗多年的蚂蚁同学们呢?

2015年,国家启动“互联网+”发展战略,一时,“互联网+”成为国内各领域创新引领的核心主题。

而在“互联网+普惠金融”领域,监管机构开明包容,更是提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多项措施,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融合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那时起,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力量,国内金融业得以为普罗大众提供了丰富的融资服务和投资选择。

这一年,花呗、借呗、微粒贷等线上贷款明星产品纷纷推出,互联网线上贷款元年轰然开启,这也成就了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经济是经济集约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高效、便捷、灵活、集约、极致体验,是互联网平台的核心价值。基于此,互联网平台才能具有庞大的客户基础,从而也具备了广泛的影响力,市场才会给予头部平台如此高的估值。

虽然在发展中,马老师的阿里帝国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历史不可否认,阿里在电商、移动支付、线上理财等多方面的伟大创新与贡献,和腾讯、百度、京东、美团等众多平台一起,极大地改变了国人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和美国齐头并进的世界领先地位。

所以,在科学合理的监管指导下,平台经济毫无疑问可以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018年初,京东金融平台开始销售来自山东一家民营银行----蓝海银行的存款产品,自此拉开了线上存款业务的序幕。

单从存款服务来说,过去大家存钱只能去银行网点柜台,对于打工人,大多时候不得不请假前往,且排队叫号一搞就是半天,费时费力,低效痛苦。而现在,多数中小银行的存款都可以通过手机APP,7*24小时随时随地办理,大家想选哪家银行的存款,只要打开互联网金融平台,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各家银行的存款政策,不需要下载一堆银行的手机APP。

这不仅极大提升了用户服务体验,也减轻了银行开网点的成本,还反向推动了银行产品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可谓一举三得。尤其是对于那些偏远地区无银行网点的地方,那些进城务工没有时间去网点的农民工兄弟,更是方便。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第三方平台销售存款确实会带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孙天琦局长去年讲话里也有提到。如强势头部平台挟流量自重,更深一步介入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管理,进行存款产品竞价排序引发部分银行的价格战;部分高风险银行(如经营不善的小型城商行、农商行)通过互联网平台吸收存款规模已超过其风险管理能力,流动性隐患突出等等。

线上存款属于新生事物,类似于借呗、微粒贷等创新型线上贷款,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也没有对应的规章制度。

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光辉历程告诉我们,有其底层科学逻辑没有违反基本法律制度框架,且能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真实需求的创新事物,宜疏不宜堵,更不能搞一刀切。

既然孙局长提到线上存款是“无照驾驶”,那完全可以针对从事该业务的平台建立准入制度,通过审批或者备案方可开展,而不是直接要求全面下架停止销售。互联网平台可以代销高风险的基金、理财、信托等产品,银行也可以兼业代理保险、基金等产品销售,风险最低的基础存款产品,为何不可以通过准入进行代销?这个逻辑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况且,新规还禁止互联网平台展示银行的存款产品信息。请注意,平台信息展示,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按照字面意思,其性质仅仅相当于打了个广告,产品的开户和存储服务都是银行提供,这怎么就不行了呢?这是不是人为制造信息鸿沟,制造存款产品价格和服务的不透明呢?

同时,对于所谓的高风险银行,如果担心流动性风险,那就对银行制定风险指引,只有符合条件的银行才能在互联网平台进行获客,把业务审批权交由当地监管机构,发挥属地监管机构主体责任,实行“一行一策”。而对于19家民营银行,因“一行一店”的差异性监管政策,不能开立分支机构,没有网点,如果关上了“平台获客”这一天窗,他们的生存定会愈加艰难。

况且,据我查询资料,目前银行业的审慎监管评估有严格的流行性考核指标,如果银行这些指标都能达标,还担心吗?如果还担心,难道是指标体系设置不健全?

当然,若穷尽追问,符合规则不一定不发生风险,答案肯定是的。但按照这个逻辑,世上根本就没有绝对无风险之事,我们什么也不用做了。即所谓,因噎废食。

历来,创新才是社会进步之源,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风险。

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金融活动,的确需要监管、需要制度,通过平台准入整改规范,严格限制平台经济的恶性逐利行为,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当下,存款新政“一刀切”的政策,完全是“休克疗法”。担心风险,先一棍子“打死”,关了再说。

但在2021年的今天,在互联网服务无处不在的今天,在高呼万物互联的今天, “互联网+”发展不可逆,平台经济发展不可逆。

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工协作,体现了商业生态互联互通,我们应该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势而动。

03 异地存款的“真与假”

在国家打击平台经济垄断的大背景下,禁止平台销售线上存款还可以找到一些若有若无的逻辑线索,但监管机构突然提出禁止异地存款,更是一团迷雾。

2021年2月4日人民银行召开的加强存款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首次“创造性”的提出“异地存款”的概念,要求地方商业银行不得办理异地存款,这对于网点少且分布集中的城商行、农商行,以及没有网点的民营银行等机构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对于如我般的广大吃瓜群众而言,也是一脸懵逼。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异地存款?如何界定是本地还是异地?标准是什么?

这最关键的名词,人行并没有做出详细解释,为此我特意电话咨询了一个在地方监管机构工作多年的老同学,他说大家也都是一头雾水。

“异地”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要知道对一个人进行属地划分,是有很多划分口径的。比如本人身份证所在地、工作单位所在地、生活居所所在地、父母孩子生活所在地,甚至手机号所在地等等。再比如,大家在各类证明文件中经常填写的“籍贯”,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官方口径。我无聊的“百度”了一下,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籍贯”应该是爷爷出生地。

且不说分类口径的五花八门,就算明确了某一种口径,也阻挡不了人员的流动。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小甄,祖籍在A市,父母家在四线城B市,小甄通过自身努力前往一线城市C市工作,户籍也随迁。后来娶了个夫人小贾,她家是D市的,而小贾身份证是E市的,最近我朋友又被工作单位派到F市工作一年。请问,什么地方是“真本地”?什么地方是“假本地”?他在什么地方存款才算本地存款呢?

这绕口令般的变换,对于我们身边的每个打工人都是普遍现象,这不是迷雾,这是迷宫。

试想有这样一种场景:你在某三线城市生活工作,因家人健康原因需陪同前往帝都医治,为各种方便想要开立一张北京本地银行卡,银行却以异地为由拒绝了你,你站在银行大厅,是否会无语而凝噎?再试想,很多大型集团企业在全国都有工作地点,这些大企业对员工的代发工资卡,应该如何规避“异地存款”的监管要求?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乍看简单,细想真是一脸愁容。

流动则变,变则难管。

如果严格按照监管文件“不得办理异地存款”的新政,不光对我们每个存款人是灵魂拷问,对监管机构的管理也是“难于上青天”。

古往今来,对“属地”最基础的诠释是中国的户籍制度,户籍对社会的影响悠久而深远,其衍生的利弊众说纷纭。但随着社会治理的进步发展,户籍制度开始松动,属地边界越来越模糊,开放、包容和打破边界成为了主旋律。

当下,全国各地的公积金、社保、交通卡等都在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全国通用。手机运营商漫游概念不再提及,银行卡的异地取款手续费也都取消,在这种情形下,存款服务竟然要“回到老家”,这格格不入的政策难道不是历史的倒退?

这就好比在市场经济如此繁荣的今天,各省突然宣布要重拾地方粮票,重返计划经济时代一样荒诞不经。

“资金”的流动性应该是最强的,号称国民经济的血液。既是血液,只有流动起来才是健康的,如果只能在一方田地里循环,那只能是一潭死水。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在2017年前后,一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说,环渤海某省监管规定,本省的银行承兑汇票只能在本地流动,不能出省。我当时就想问问政策制定者,本省企业的产品是不是也只能在本省销售呢?就如阎老西的火车只能在山西省内跑。还好一小段时间后,这个“笑话”般的政策就寿终了。

国家一体化不可逆,全国一盘棋是大势所趋。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存款的自由流动也不可逆,“画地为牢”不是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只会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瘪。

最后,还是想问,我的那位朋友小甄到底能在哪个城市存款呢?

异地存款,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04 存款利率的“高与低”

2月4日,人行的加强存款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还提到了一个老词“存款基准利率”,会议强调“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整个利率体系的‘压舱石’,要长期保留”。

利率,是国家央行宏观调控的核心手段之一。存款基准利率,多么熟悉又陌生的词汇,这个词汇上一次引起大家广泛关注还是2015年,在那之后,央行再也没有发布调整过。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国家金融改革的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利率自律机制在逐步发挥作用,存款基准利率早已无人提及。估计没有此次较为突然的存款新政,存款基准利率可能已是尘封往事。

说到存款基准利率,对应的必然是贷款基准利率。

但贷款基准利率已然成为过眼云烟,已被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贷款LPR(即贷款市场利率,由18家报价行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每月报价一次)所替代。也就是说,贷款利率体系“基石”LPR可根据市场报价自由浮动,但存款基准利率作为“压舱石”要长期保留,且已5年多未动。

形象点说,就是贷款进入了市场经济,却要求存款转头进入计划经济。这岂不是双标?令人好生迷惑。这让人怀疑是不是想出台政策管制,就开“历史的倒车”呢。

相对于贷款,存款则覆盖了更为广大的用户群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居民财富管理,分享社会财富的增长,而存款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藏富于民。

长久以来,一般居民老百姓缺少合适的投资理财工具。投资中国股市,散户98%左右都是亏损,这不是害人吗?投资房地产,当下房住不炒,已过了黄金期,限购限贷不让进。投资银行理财,高门槛起存金额受限,目前也不保本了。购买余额宝,早已货币基金化,收益率越来越低。投资所谓高收益P2P,更是频频“暴雷”,大多数血本无归,更惨烈。

对于低净值人群,唯有银行存款,安全可靠且没有门槛,无奈一直以来利率太低,利息率远跑输CPI,个人资金只有贬值。这就导致财富不断两极分化,“富者愈富,穷者恒穷”之马太效应。

这时,利率略超CPI、略高于传统大银行且又在合理区间的线上存款横空出世,为低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我等“吃瓜”群众认为,这类可控的市场化的存款产品,让利于民,是普惠金融在存款领域的一种体现。

线上存款上线即爆卖,哪怕是不知名的小银行,甚至大家都不知道那个银行在什么城市,可见普通老百姓的理财出口是多么的匮乏,需求是多么的迫切。本人就在天南海北的好几家小银行有存款,比如有个新疆汇合银行,我的确不知道具体在哪个城市。但这不重要,大家相信银行的信用,况且还有存款保险加持。

上帝就打开这一扇窗,你们为何非要关闭呢?

当然,线上存款利率不是越高越好,需要监管适度合理的管控,高低应有度,否则肯定会扰乱正常金融体系。从银行角度看,银行本身也是企业,追求利润是天职,银行自身经营的要求也不会无原则的利率乱抬高,超高息揽存肯定是饮鸩止渴。

但从另一方面,很多民营银行没有网点,没有柜员,转而靠手机APP等互联网线上渠道吸收存款,也就省去了线下这块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而将节省的成本部分让利于民,线上存款利率高于传统银行线下存款,逻辑上实属正常,这也是“互联网+”的核心使命之一。

国有大银行有众多的政府机关及大型央企等机构存款支持,城商行农商行有当地财政及国企支持,且这些银行都有大量的网点及存量积累。而这些新成立的民营银行怎么办?很难在传统领域同这些“巨无霸”竞争,只有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唯有以线上存款作为主要来源。

小银行有了存款,才能更好地服务小微客户,实现客户下沉。而事实上,中小银行才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

国家各类银行机构,有的是国之重器服务国家大战略,有的服务当地,有的服务小微及长尾客户,有的走互联网银行道路。只有做好大中小机构合理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差异化竞争,才是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业之福,中国经济发展之福。

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作为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生力军的民营银行群体,占中国银行业总规模的比例极小,适度创新应被鼓励,而不是被一刀切,这应该也是国家设立民营银行的初心吧。

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总应被满足,利率市场化大趋势不可逆。

05 线上存款创新多面观

前文提到,2018年初,京东金融APP试水线上存款,自此拉开了线上存款创新的序幕。

在此后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中小银行频繁牵手互联网平台,近100家各类银行与50余家平台合作销售线上存款,迅速成长为规模庞大的细分市场。尤其是2019年10月份,微信牵手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在微信APP上线定期存款,标志着国家队也正式入场该创新业务。

线上存款可快速实现互联网平台流量变现,带来非常丰厚的流量收益。大大小小平台积极营销中小银行合作,并不断优化服务,提升体验。京东、陆金所、百度等各大头部平台纷纷开辟了“银行存款”专区,这也成为部分中小银行特别是民营银行吸收存款的核心渠道。

线上存款产品之所以广受欢迎,在于其产品及模式的创新,很好的解决了储户的痛点。一是可实现个人闲散资金收益最大化,线上存款利率一般都对标理财收益,在几乎没有存入金额门槛的情况下,可享受“非保本理财的收益”,这点对广大储户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二是实现线上开户,线上购买存款产品,随存随取,实时到账,非常便捷灵活,在银行也可以享受“余额宝的极致体验”;三是线上存款同样是存款,受存款保险保护,无任何安全风险。

所以,这个创新产品兼具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的特点,突破了金融产品的“不可能三角”。一经推出,即成为金融业的爆款产品,买到即赚到的感觉,用户纷纷抢购,一旦存入很少支取。

长期以来,国家各个层面一直在讲普惠金融,更多的是指贷款,如何更快捷的获得低成本的贷款。其实线上存款也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说?

上文已提到,线上存款是解决低净值人群实现较好收益且非常安全的一个产品。以前大家想获得更好的收益,是有门槛的,理财产品往往购买金额都在5万元以上(近些年部分理财降低到1万元)。而线上存款核心是面向普通大众人群,起存金额只有50元,并给予相对较高的收益,这是国家普惠金融战略在财富管理方面的一种体现,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人群或中低收入家庭。

线上存款产品的创新,是普惠金融,是农村金融,是互联网金融,是科技金融,是一切美好的金融!

梅花香自苦寒来,创新的道路上,总是铺满荆棘。

2015年,民营银行“带头大哥”微众银行上线“微粒贷”产品,这是银行业第一款纯线上操作的纯信用小额消费贷款产品。微粒贷的出现,给传统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刺激,有力推动了传统银行的风控模式创新及数字化转型。

到今天,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这款创新产品的辉煌成就。但在刚刚推出时,备受质疑,也面临非常大的监管合规压力。2010年银监会发布《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办法规定个人办理贷款,银行必须实地调查并进行面谈、面签。那时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更没有所谓的互联网线上贷款。而微粒贷完全基于线上操作,显然不符合现有制度规定,如何有效控制风险?

先有创新,再制定制度,不断优化完善,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金融业尤其如此,监管总在创新之后。

微粒贷是幸运的,没有被监管叫停,而是快速蓬勃发展。在此过程中,监管机构对于创新模式给予了极大的包容和支持,从2018年开始,银保监会着手研究制定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经过多轮征求意见和修订完善,于2020年7月份,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正式稿相比最初的征求意见稿,开明包容放权很多,充分肯定了互联网贷款及助贷的价值,尊重历史现状,这的确要给银保监会点赞!

你不经意的一个善意微笑,或许就成全了另一个世界,历史总是那么神奇。

2020年新冠疫情,全国全民线上云服务、云办公。2月份监管机构下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全国范围的线上服务,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服务,大力推动“无接触”、“在家”线上金融服务,进一步夯实了互联网贷款在实践中的意义。

目前,互联网线上贷款已成为普惠金融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不再是线下的补充。而线上存款呢?这一路也是在质疑中蹒跚走来,也同样需要监管机构的包容和支持。能否边发展边完善,同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监管规则,存在问题及时整改,而不是直接叫停呢?

没有包容,何谈创新?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3年,阿里上线“余额宝”产品,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其创新之路也是相似的。

06 回首历史,照亮未来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你能够看见的过去有多远,未来才有多远。

我们一起再来简单重温一下余额宝的创新之路,虽然很多互联网金融老人都已经耳熟能详。

2013年6月,余额宝产品平地一声惊雷,从天而降,炸开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的大门。大家都知道,余额宝的底层是天弘公司的货币基金,是一款兼具余额理财和支付消费功能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可在线随存随取,T+0即时收益即时到账。这个爆款产品不仅仅是流程体验及技术的创新,更是思维理念及监管制度的重大突破,完全打破了之前理财产品申购期的资金限制和购买时间限制。

近乎完美的产品,再借助支付宝APP的强大流量,余额宝一上线就爆炸式增长,大众蜂拥而至,极大地激发了全国网民的理财意识。年岁稍长些的第一波余额宝用户,应该都会记得每天忍不住打开支付宝APP,查询“昨日收益”的美好记忆,那种新鲜感,满足感,获得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星星之火速成燎原之势。随后,众多“宝宝类”产品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都推出了“宝宝”。这就如当下的线上存款。

但在产品狂飙突进的同时,因巨大突破和创新,必然面临各方的质疑和监管的强大压力。连央视新闻都跟进报道,称余额宝违反相关规定,可能随时被叫停。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大银行面临零售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大失血,也加入质疑反对的大军。2014年2月,央视证券频道新闻评论员发文痛斥,言辞激烈,声称“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高呼必须“取缔余额宝”。

媒体报道也铺天盖地,这些质疑热议的声音一直延续到2014年两会。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会议期间明确表示,余额宝等创新“宝宝”类产品不会被取缔!可以完善规则并加强管理。

开明、专业、包容、前瞻的监管高层一锤定音,争议就此结束,美好留存。

余额宝的出现,唤醒了普罗大众的理财意识,大大加速了互联网与金融业融合的进程,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元年之后,中国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传统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也同步进行,交相辉映。

我们得以在移动支付、线上贷款、电子账户等移动金融领域保持全球领先,进而大大加速了“互联网+衣食住行玩”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这一切,除了企业的创新动力,监管机构的开放包容同样功不可没,每一个金融从业者及金融媒体人都应为这一时期的监管机构起立鼓掌!

回首历史,是为了照亮未来。

五年以后,银行系线上存款产品的创新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余额宝的启发,多数银行产品的名字也是“宝宝”系列的延续,各大互联网平台也都纷纷上线。

只是,同样的配方,不一样的味道,线上存款的命运更加多舛。跨年之交,被叫停下线了。

07 一切,是格局与时间的函数

金融是一个强调稳定性、持续性和完全性的行业,需要在整体风险相对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创新。但监管往往滞后于市场发展,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监管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不时暴露出各类风险问题,如P2P、校园贷、ICO、现金贷、网络小贷等,无不问题丛生。这也致使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2019年国家三大攻坚任务之一。

但是,就如中国互联网金融之父谢平(原中投公司副总经理)所言,“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就将其扼杀在襁褓之中”,“不能因为今天的困难就无视未来的机会”。

谈及监管挑战,周小川曾说:“这种挑战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的是我们要适应这种新的发展和新的科技挑战。”他认为,不排除这些新的业务模式可能会出现或大或小的一些风险。因此,监管部门要加快学习步伐,与时俱进,及早地吸取经验教训,同时不断更新规章制度和监管标准,这样就能使整个金融业保持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

重温这些话,言犹在耳,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面对创新事物,金融监管总体上应当体现开放性、包容性、适应性,坚持鼓励和规范并重、培育和防险并举,这才是有使命感、有担当的开明监管,而不是立正稍息,不动,取缔。

事实是,在2020年12月15日央行孙天琦局长关于线上存款的讲话中,除了列举存在的问题,也给出了“完善监管体系,规范互联网平台存款业务”的系列建议,包括明确银行准入资质和标准、研究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审慎监管指标和有关规则、规范互联网平台行为等。

其整体思想还是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事态急转直下,线上存款隔月即发文关停。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发展与挑战历来是永恒的主题,金融监管如此,社会治理也如此。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对新事物的探索,总是伴随着新挑战的出现。

中国从不缺乏创新探索的勇气与智慧,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论,无不体现出国家对创新的包容和度量。建立真正的学习型社会,勇于创新,一切向前看是我们这个社会深化改革的主旋律。

不管前进之路多么艰难险阻,创新之路只会加快,而不会回头。

我们相信,2021年伊始的这波颇具戏剧性的“存款新政”,只是暂时踩了一下刹车,未来定会纠偏,金融创新终归会螺旋式上升,线上存款定会回来。

一切,是格局与时间的函数。

金融监管如此,社会治理如此,历史发展亦如此。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