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 >

逆风破浪 风险管理公司如何“突围”

来源:期货日报241人参与讨论   2020-12-25 09:17:53

风险管理公司试点业务中,期现业务是最直接服务实体客户的方式,它不仅是风险管理公司与产业客户建立相互认知的最便捷路径,也是将风险管理公司其他衍生品业务引入现货市场的基础业务。近几年期现业务中基差、含权贸易等模式的推广,为大量缺乏专业期货团队的产业企业提供了间接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的机会,加速了实体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的提升,改变着现货市场传统的贸易模式。但随着市场宏观环境变化加快,监管、合规要求持续收严,期现业务发展空间和业务利润持续被压缩,风险管理公司面临不小的挑战。

逆风破浪,增强头寸精细管理

今年疫情造成的极端市场环境使很多行业风险进一步暴露。作为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平台,风险管理公司一直都致力于更好地发挥期货衍生品功能,将期货市场的“新鲜血液”输入实体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

永安资本总经理刘胜喜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今年风险管理公司不仅保持期现业务规模继续扩大,还加强了与场外衍生品业务服务的结合程度,在贸易商厂库运营模式上实现多项创新,助力各地产业企业在疫情压力下实现降低成本、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助力企业平稳经营。其中,含权贸易、长约锁价等新模式发展迅猛,更好地满足了实体企业更精细化、更长期的风险管理需求。

上期资本相关业务负责人也表示,从近两年行业情况来看,现货业务中含权贸易占比一直保持增长。据他介绍,现货贸易中嵌入期权等衍生工具,可以将期权以及期权组合转换成现货定价方式,并在现货购销合同中予以体现。通过这些方式,很多轮胎厂、橡胶贸易商等都已经在现货贸易中直接享受到期权工具管理价格风险的便利,压榨厂和饲料、养殖行业主体对这类创新模式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的进一步专业化和机构化,无风险套利机会越来越少,风险管理公司期现业务利润增长空间越来越有限。叠加疫情影响,今年市场形势不确定性加强,现货流动速率放缓,期现回归周期拉长,套利机会进一步减少。行业公司普遍反映,今年期现业务难度明显增加,对行业公司在衍生品的应用、模式创新、渠道拓展、资金融通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行业中以期现业务为主且业务规模较大的公司受到影响更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内部考核,越来越多以期现业务为主的公司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平衡规模和效益,在业务上“做减法”,增强对头寸的精细化管理。

上海一家期现业务占比较高的风险管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年初商品市场大跌,流动性极差,公司一度面临巨大的上下游客户违约及追保压力,且今年交易所规则变动也相对频繁,虽然疫情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在下半年有所减弱,但业务情况相比去年同期依然有明显差距。

“除了追保压力,停工停产、国外订单取消等因素也造成客户信用风险较为集中。”永安资本相关业务负责人补充说。

“在今年的特殊情况下,风险管理公司保持服务实体企业不间断,成本更高。业务量越大,利润率反而更低甚至造成亏损。”行业中前几年一直期现业务规模排名前列的一家公司的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预计今年公司业务利润同比会下降30%以上。

也有行业公司期现业务发展在今年的严苛环境下依然大幅提升,例如银河德睿、兴证风险管理等几家公司,期现业务利润实现多倍增长。有行业人士认为,能够实现利润较大增长,一方面是业务基数和主要业务品种资源差异,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公司前期布局扎实、准备充分密切相关。如果公司品种相对全面、分散,各项业务之间结合度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波动性风险。

“期现业务没有暴利,靠的是稳定风控基础上实现量的积累。现阶段,风险管理公司期现业务的优势及提升期现业务利润的关键则在于研究能力的积淀。”在兴证风险管理执行总经理孙俊伟看来,研究是所有交易策略的驱动力,做好研究是实现期现业务利润的“加分项”。在今年市场价差波动大的情况下,练好内功才能准确判断并捕捉到市场机会。

同时,合理风控是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开展的基础,做好风控才能避免业务发展和业务利润“被减分”。孙俊伟介绍,实际上,控制风险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实现稳定、持久的盈利,毕竟一旦遭遇风险事件,小则使前期努力付诸东流,大则导致公司“元气大伤”。所以,风控与研究结合,业务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总体来看,就风险管理公司当前业务体量与实体经济体量相比而言,未来行业服务实体的空间依然很大。上期资本总经理朱君表示:“例如,中国最大行业之一的电力行业中,还有很多企业仍是风险裸露状态,从上游的煤炭集团到下游的发电厂,风险管理业务还只是刚刚开始介入。”

优势受限,行业机制亟待改变

现阶段,作为期货公司的子公司,风险管理公司的风控体系与母公司一脉相承。刘胜喜介绍,在“五位一体”穿透式监管下,风险管理公司的日常经营、业务开展等各方面同样接受严格且透明的监管。与生产厂家、贸易商相比,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制度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更完备,风险控制理念也更完善,具备更好的信用背书和资信条件。

但近两三年中,行业监管、内部合规持续大幅收紧,对行业整体发展也造成不小的影响。有行业人士向期货日报记者坦言,目前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证监会与中期协也一直在探索合理有效地推动市场稳健发展的监管方式,监管的不确定性加上近两年经济环境变化较快,行业公司内部风控受到很大外部压力,相关成本堆积。凡事过犹不及,风控本是为业务服务,而目前过度的风控和限制则开始“拖累”行业业务创新发展的步伐。

相比其他金融机构及期现业务主体,风险管理业务优势在于创新快、力度到位、定位精准。而目前监管对风险管理公司业务重限制、管理,对创新和尝试缺乏相应的鼓励和包容。“与业务相似的期现公司和贸易公司相比,风险管理公司行业受到的监管、合规要求、流程都更严格和繁琐,相关成本自然也高出许多。”有风险管理公司后台人员告诉记者,仅每日业务数据统计、统一风险计算报送等合规工作量就让不少业者十分头大。

“现阶段,风险管理公司行业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内部考核、薪酬机制也相对死板。”有行业人员坦言,目前大部分公司绩效以留存利润为分配基础,但在业务同等盈利率的情况下,风险管理公司资金成本、合规更高的成本就“吃掉”了相当一部分盈利额。在他看来,期现公司及贸易公司对期现业务相关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相似,且没有强监管要求,可发挥的自由空间大,创新和发展的速度也会较快,薪酬机制也更灵活,公司利润更高,对风险管理公司行业人才的吸引力确实越来越强。

其实,风险管理公司作为期货服务实体的创新平台,也天然成为专业人才的孵化器。据刘胜喜介绍,大多生产厂家和贸易商长期习惯长约交易模式,很多企业缺乏培养期货专业人才的环境和能力,而风险管理公司与母公司共享专业人才和研究信息,能够利用场内和场外两个市场,培育稳定的、高成长性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行业人才流失速度已经远远超出行业培养人才的速度,包括头部公司在内的不少风险管理公司都遭遇了大范围的团队人才流失。且与往年人才大多仍在行业公司之间流动的情况不同,今年不少公司的团队成员被券商、期现公司及贸易商截流。有行业人士认为,风险管理公司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留存生态,专业人才短缺、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将一直影响其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体而言,风险管理公司的设立对期货公司和期货行业其实仍是新兴业务。受访的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向着风险管理综合服务商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可能会经历发展情况反复的磨合期,希望监管机构能给予风险管理公司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支持,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允许其自主摸索发展道路及业务模式,同时,引导社会资源向行业实现一定的倾斜,促进行业公司健康有序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出更多贡献。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