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黄金 >

中概股预摘牌企业破百家 回港上市面临考验

来源:证券时报   2022-05-14 09:25:34

中美博弈升级背景下,列入“预摘牌名单”的中概股持续增加,最新纳入11家在美上市中企,据统计,预摘牌中概股总数已经超过百家。港股分析师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短期内来看,纳入预摘牌的中概股还将持续扩容,预计后续将覆盖所有在美中概股;考虑监管风险,中概股还是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目前回港上市的通道保持通畅,但具体节奏将会受市场行情等影响以及估值重估等考验。

预摘牌企业持续扩容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日前消息,作为第七波“预摘牌”名单,11家中概股被列入,具体包括新氧、Antelope Enterprise、爱点击、陆金所控股、库客音乐、兰亭集势、叮咚买菜、金山云、滴滴、趣头条和51Talk。以上公司需于5月31日前向SEC提供证据,证明自己不具备被摘牌的条件;否则会被列入“确定摘牌名单”。据统计,美方已经将139只中概股列入预摘牌名单。

作为回应,滴滴公告称,在退市和网络安全审查整改措施完成前,公司不会申请其股票在其他证券交易所上市。同时,滴滴表示待公司恢复正常营运后,可能会寻求在另一证券交易所上市。另外,陆金所控股就列入“预摘牌名单”回应,称将遵守美国当地法律法规,并积极寻求保持美国上市地位的方法。

香港南华金融集团分析师邓雪嫣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按照目前的进度,预计所有内地中概股都会被纳入预摘牌名单中,但距离最终被摘牌还有2年时间,预计届时被强制退市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监管风险始终存在,相关中概股公司还是需要考虑退路问题。

中美双方监管机构在中概股审计监管方面的分歧由来已久,近年来矛盾逐渐升级。2022年3月10日,SEC把百济神州(行情688235,诊股)、百胜中国、再鼎医药、ACM Research(盛美上海(行情688082,诊股)控股股东)、和黄医药五家美股上市的中国公司加入临时被识别清单。根据2021年12月公布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细则,外国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提交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所要求的报告,SEC有权将其从交易所摘牌。

从市场表现来看,代表性的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在3月6日急速下探至5796点,1年来跌幅近60%。5月13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反弹,上涨超5%,趣头条当日上涨16.63%。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前次预摘牌名单公布后表示,中国证券监管部门就此与美国证券监管部门沟通,中国企业被列入有关名单,是美方执行相关国内法的步骤,并不代表相关企业摘牌,这些企业是否摘牌和是否在美上市,取决于中美审计监管合作进展和结果。

内地与香港市场的互联互通也再次被提及。中国证监会于5月4日在官网发文,表示将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拓展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范围,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合作,推进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落地。

近年来,香港投融资环境持续优化,也为回港上市提供条件和便利。2018年4月30日,香港交易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首次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及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另外,在2022年1月新修订后生效的《主板上市规则》中,进一步放宽和降低了二次上市门槛,拓宽双重主要上市接纳度,以及接纳第一上市地转换。

“港交所一直在积极推动中概股回港上市,包括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上市,二次上市的中概股纳入恒生蓝筹指数以及纳入港股通标的,不过还面临ADR(美国存托凭证)与港股转化条件下,资金外流的风险,这方面需要加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沟通。”邓雪嫣表示,目前已经回港上市的中概股市值占全部中概股比例已经达到60%,加上满足条件的标的,合计将覆盖97%的中概股标的。

回港上市面临考验

在预摘牌名单持续扩容背景下,已经有中概股积极行动,寻求回港上市。最新一例当属贝壳,公司在4月21日列入第五批预摘牌名单,5月11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上市时以介绍方式+双重主要上市回香港的中概股。

按照过往经验,中国公司以双重主要上市方式从美股回流港股,大约需要8至10个月。因此,预计在被列入预摘牌清单前,贝壳已规划好了回港路线并采取行动。截至5月13日收盘,贝壳-W股价收涨5.83%报于31.75港元/股。

整体来看,当前中概股回港上市的通道保持通畅。邓雪嫣向记者表示,当前中概股赴港上市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第二次上市、双重上市,以及不进行募资的介绍上市方式。具体来看,第二次上市方式 “进易出难”,即上市容易,ADR与H股互通,但一旦美股上市地位被取消,需要将港股上市成为主要上市地;双重上市则“进难出易”,上市要求更高,上市后股份流通有一定限制,但后续有机会纳入港股通,提升流动性。

“双重上市因为ADR与H股并不互相流通,所以估值相对独立;第二次上市方式,两地价格会有一定联动性,不过多数情况波动幅度会在美股与H股的溢价范围内。”邓雪嫣表示。

根据中金研报数据,目前还有另外的25家公司可能在未来3-5年内满足回港上市条件。另外,蔚来汽车今年3月以介绍方式回港,并在5月份宣布将在新加坡交易所二次上市,成为少数多地上市的中概股企业。

总结中概股回归路径,可选消费、信息技术等新经济企业更多选择香港市场,包括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百胜中国等;中芯国际(行情688981,诊股)、盛美半导体等“硬科技”企业则选择美股退市后科创板上市,分化比较显著。同时,港股市场的承接能力和估值影响也备受关注。当前港股市场整体交投不活跃,第二次上市在港股市场的中概股成交量和换手率均低于美股。

不过,安永则在近期报告中指出,以二次上市的TMT中概股分析,去除市场环境导致全盘下跌的因素,中港股二次上市后的估值重估并不明显,基本面良好的公司抗风险能力更强;其次,港股与美股的价差在3.5%以内,如果忽略税费和交易时间等因素后,两地价差基本可以忽略。

“近期港股市场氛围比较疲弱,更多承受的是内地防疫相关的风险外溢压力,在港上市的中概股交易量大约是其在美交易量的1/8。”邓雪嫣表示,互联网平台型中概股仍旧面临内地监管的风险,目前来看其回到整顿前盈利丰厚的状态比较难,相对看好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以及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的中概股标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