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遥:ESG国际语言的本土化推演
来源:焦点财经 2022-04-19 18:22:13
作者丨王迪
出品丨焦点财经
王遥对ESG领域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在进行E(环境)领域的学术研究时,她发现,即便是领先的ESG国际评级机构也尚未建立起中国环境体系化的数据库,而国际相关方法学缺乏对中国特色的考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本土的数据研究。
建立一套适应中国本土国情的绿色标准,尽快弥补中国在环境(E)相关数据的缺位,成为她当时最朴素的想法。
ESG分别对应着企业发展相关的三个领域: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伴随“双碳”上升为国家战略,因为其涵盖了环境、可持续等内容,这个“舶来”理念正在中国持续升温。
今年3月16日,国资委宣布成立科技创新局、社会责任局,强调推动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主动适应、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制定。“顶层设计”的多重加持,让中国ESG置于聚光灯下,也印证了6年前王遥对这一细分领域的敏锐感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以下简称“绿金院”)是国内首家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目标的开放型、国际化的研究院。作为绿金院院长,王遥身上带着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博士后、剑桥大学可持续领导力研究院研究员等诸多学术标签。
国际视野及过往多年在中国绿色经济、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等相关领域的深耕,让她很早认识到ESG研究所可能带来的巨大行业价值。
从最初的学术研究,到后来希望推动ESG中国标准国际化。在此过程中,王遥得出的结论是:“诚然国际ESG标准和方法学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具备权威性与品牌效应,但与之相对应的地域不可比性也不容小觑。采用通用标准来评价全球所有企业的ESG水平,无法做到客观全面。因此中国数据需要用中国的标准来做,要主动拥抱ESG,构建中国ESG理念、评价、投资等话语体系,加强中国在可持续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ESG的中国语境:现代企业价值体系的新内涵
关于ESG的火热程度有一项调查显示,2020年全球ESG投资的年度规模为35.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资管规模的1/3。
在此其中,起源于欧美地区,凭借着起步早、经济规模大和金融体系完善的优势,欧洲和美国合计占据全球ESG投资市场约82%的市场份额,其中,美国占比48%。
“ESG是个国际语言,从国外引进,现在ESG在国际上已经逐步主流化,G20成员国绝大多数成员已将ESG相关的理念、意识及披露要求贯彻下去,但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会成为一种趋势。”
在接受焦点财经的独家专访时,王遥将ESG列为现代企业价值体系一个新内涵。她认为,ESG是一个理念,体现的是一家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于用于任何一个行业、机构、企业,能客观评价企业的全生命周期。
事实上,自2003年开始,中国监管部门和交易所以环境为重点分领域逐步推动上市公司进行ESG相关信息披露。如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ESG融入发展战略,90%的标普500公司都发布ESG报告。从ESG政策端的演进、企业落实端的不温不火,到银行、保险等金融、房地产行业对ESG愈发重视。
焦点财经发现,2022年,龙湖、华润置地、中骏、合景泰富、正荣地产等中国房企在2021年度业绩会上,主动披露ESG的现有布局情况。ESG现象级披露侧面反映出,ESG经营理念正在各个行业更广及更深维度渗透。
在王遥看来,首先,ESG非常符合“碳中和”的发展目标, E包括企业的绿色表现和品牌的相关低碳目标,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不只是简单的减排的问题,还将带动整个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及人员体系的重大变革,进而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此时,强调ESG是发挥国家在国际平台的引导作用。国际平台语言,对于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来讲,非常有指引作用。”
另一方面,宜信财富的一项报告体现了企业对ESG的关注的原因。近年来,因受疫情影响,大量企业难以为继。指标良好的企业拥有更好的恢复速度与盈利水平,迫使更多的公司加速转型并提高复原力,尤其是向环境方向侧重,当前气侯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因素已超过了公司治理,成为ESG投资最关注的问题。这一变化在基础设施类公司尤为显著。
王遥指出,之所以强调中国本土化指标是因为一套标准囊天下对于评判一个国家特性时,可能并不是太准确或太全面。站在国际投资者的视角上来看,如果他们想来投资中国公司,除关注财务绩效指标,也会关注包括ESG等非财务指标,而对于ESG的设定,他们肯定希望不仅能看到国际标准,同时也能看到中国本土化评级指标对它的精细化评价。
“有一些国际指标在中国不适用,这是国家属性决定的。比如,中国做得比较好的乡村振兴及扶贫指标并没有出现在国际标准之中。中国走出去的项目经常被其他国家国际评级称为很差,从而丧失对投资人的吸引力。事实上,如果用本土化的指标来进行评级,这家企业或许还算不错。”
最大痛点:中国还没有明确的ESG标准或披露制度
“顶层设计”对ESG的设定是一针强心剂。今年年初,上交所科创板在年报工作通知中鼓励和倡导科创板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同年1月,上交所、深交所同步修订了《股票上市规则》,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ESG相关内容。
这是否代表未来会有更多上市公司需要披露ESG信息?
对于焦点财经的提问,王遥认为,ESG肯定会成为一种趋势。只是,ESG的修订并没有引起市场太大的波动,仍处于“半遮面”的状态。
“证监会本身在指导意见中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强制性的ESG信息披露。但,尚未实现强制化和标准化。虽然上市规则中加上了E和S,但只是说环境和社会相关的内容要披露,也没有披露具体的指标,不够精细,上市公司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困难。”
王遥认为,目前中国ESG最大的痛点是,由于发展时间短,中国本土还没有统一且明确的ESG标准或披露制度,与更发达的资本市场有一定差距。
数据显示,到2021年年中,A股上市公司中只有1112家披露ESG相关报告,这一比例不到全部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30%,同时还存在披露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完全、报告质量不高等一些列问题。
“目前所能看到的情况是,ESG已经被社会所认知,但距离深刻了解还远远不够。从意识层面,监管者、投资人、企业意识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王遥指出,一些H股上市公司本身对ESG披露有要求,香港上市公司已经要求进行披露,国有企业大部分被要求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更多企业的做法是,将以前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直接换成ESG报告,所以形态各异。因为没有一个引导性的规范,需要证监会出台一个很清晰的强制披露的要求,交易所才会有依据。
王遥称,目前ESG还有一个痛点便是本土化指标的使用。为此,她建议应该部委监管共同发力,推动本土化指标的国际化,加强数据建设。
对于ESG未来的发展,她则指出:
第一、未来ESG的发展重点要从理念引导政策,这来自于监管政策和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引政策,国资委可以引导、鼓励企业对ESG进行披露,这点很重要。
另外,企业经常会有误区,它们会认为没有让披露的信息就尽量别披露,以免惹麻烦。事实上,ESG很多指标是锦上添花的信息,进一步提高透明度,有利于投资者做判断,要改变企业理念,推动、指引企业自身去提高披露。
第二、标准。包括评定、标准又分为不同类别,证监会标准是一个官方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相应的标准,另外,行业协会及第三方机构可以从自律角度引导企业自愿披露。
第三、企业自身不仅仅是满足披露,而是要真正做到ESG管理水平的提升。另外,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例如承销商、提供第三方评级服务的机构等,要引导客户去做,建立ESG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进行方法学研究及教育实践。
此外,王遥还指出,ESG可以广泛应用于金融投资、财税、工商管理等各领域,资本市场是目前ESG最为核心应用的领域,国际上也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中国在该领域除在资本市场已有应用之外,2020年1月,银保监会曾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纳入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像银行、保险金融机构可以称之为投资人,他们是资金提供者。在资本市场上,债券、股票这些是需要彻底贯彻相关理念,能够起到整体推动和加速作用。”
企业盈利目标与ESG目标是否存在矛盾?
众所周知,企业本质是盈利。但是,以房地产企业为例,在今年业绩会上,不少房企高管特别提到了企业在ESG领域的探索及布局。
此时强调ESG是否有必要性?毕竟现实的情况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楼市大幅降温、债务集中到期,房企流动性普遍紧张,暴雷、违约事件频发, “活下去”成为房企的基本诉求。
王遥则表示:任何一个行业都应该践行ESG。反而那些越是高碳、高排放的行业更需要关注,因为ESG中的E是评价碳达峰、碳中和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体系。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必然会经过大洗牌,留存下来的一定是ESG表现好的企业。ESG不只是一系列指标,评价企业对外是否关注环境和社会效应,对内是否关注公司治理,其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质是对企业是否高质量的评价,例如,不少出问题的房企可能跟治理出现问题有关系。ESG发展水平的高低会决定于企业未来在市场中的融资能力,在‘双碳’背景下,尽早关注这一领域会更早在市场上立足。”
事实上,资本市场对于房企ESG表现、评级愈发关注,这倒逼更多企业提高对ESG的重视程度,ESG概念带动了ESG投资热潮。
据相关研究显示,2021年10月底,中国责任投资规模增至18万亿,同比增长30%,而2022年ESG和绿色金融产品将迎来规模式增长。
企业ESG在资本市场应用价值也逐步得到释放,绿色债券、ESG债券、ESG基金站上风口。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当代置业、朗诗地产、旭辉集团、阳光城、正荣集团等数十家房企成功发行绿色债。
王遥认为,企业发绿债、申请绿色信贷是ESG指标中的表现之一,这具有相关性。
“现在评级不仅要靠传统信用评级,评级高的暴雷多得是,我们要做一套ESG三优评价模型,把ESG作为信用品质纳入到传统信用评级模型之中,ESG指标在防风险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王遥认为,目前房地产企业很有必要关注ESG,因为这是一个现代企业价值体系的一个新内涵,体现了一家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至于,未来房企应该关注ESG领域哪些领域?
王遥则指出,建筑的节能改造、绿色建筑是很重要的内容,这是E领域;S方面有保障性租赁住房、产品质量、服务品质可以体现履行社会责任,关注民生福祉。好的决策管理结构、职业经理人制度体现在它的治理G,这些维度应该重点关注。
“此外,在增量转存量的市场背景之下,在城市更新领域中,节能、低碳、绿色、装配式等是房企应该重点发力的方向。”
以下是焦点财经与王遥对话节选:
焦点财经:众所周知,企业是逐利的。您觉得盈利目标与ESG目标是否存在矛盾?
王遥:我觉得不存在矛盾,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ESG表现越好的企业它的财务绩效越好,这是呈正相关的关系,ESG表现好的企业跟企业的违约率做测算,它的违约率越低。
研究发现,在2020年疫情发生、1月到3月期间股市大跌时,ESG表现好的企业更具扛跌性。ESG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我们会建议投资者,如果一个行业同样的公司,在财务绩效差不多的情况之下,建议一定要选ESG表现好的企业。
焦点财经:对于完善企业ESG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和规则体系,您有何建议?
王遥:ESG不只是一个虚的概念,需要对应这些指标来提升自己。可以找第三方专业机构帮助提升ESG的管理水平。
央企国企肯定会在国家和地方的国资委的系统要求下对ESG进一步关注。民企存在的误区是认为关注环境等指标可能会影响它的收益,例如绿色建筑成本会更高一些,但是绿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充分利用好相应的绿色建筑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焦点财经:据了解,绿金院与德交所等相关国际机构联合发布指数研究。您也曾参与编写了2020年中国绿色金融研究报告,想问一下此前针对ESG研究对企业做评级会选择哪些具体的指标?
王遥:我们很多指标都是围绕着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来进行。
环境分成定性和定量,按照生产链和价值链的维度来确定。以房地产企业来说,从开始立项建房子,到房子建好销售整个链条由我们来评价。不同行业有一些共性指标,也有不同的指标。
关于E,主要针对气候变化、污染环境保护相关指标,我们还有定量指标,计算绿色收入、绿色建筑占比等。
关于S,这是最基本的人权指标,是否能脱离贫困,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第一个目标,像中国有特色的党建、扶贫、乡村振兴、碳中和、碳达峰等这类内容列入其中。
G是相对比较完善的类别。只是G肯定不能像国际这么评价,需要有中国自己的一套逻辑。
区别于其他评定标准,我们还设定了负面指标。
以前没有其他的评级机构会考虑负面。事实上,企业公开披露的报告可以经过多道粉饰出来,所以,投资者看不到一家企业的全貌。
我们会在每个E、S和G中都设负面,负面的来源,在E方面包括中央和地方的环保处罚等,做相应的扣减分,以此综合得出一个分值。
这套指标可能客观评价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表现。
焦点财经:对于身处流动性危机的房企而言,您有何度过难关的建议?
王遥:过往房企确实都是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经营模式,现在要注重像产品和服务品质,这个还是回归ESG。回归产业本身的基本面上实现开发、销售各个方面的均衡。
房地产推动降杠杆、原因是发展模式的过度金融化,引发了区域性系统性的一些风险。未来,房地产真正能够在大浪淘沙之下留下来的是品质好的企业。
要坚持房住不炒,这是自上而下贯彻的主基调,从增量房时代进入到存量房运营时代的过程中,提高品质。比如,绿色建筑、保障房租赁、老旧小区改造,这些可以涉及。新建建筑20余年之后会成为老旧建筑,可能会面临节能改造的问题,这方面的需求一直会有很多,这也是房地产业比较好的转型方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今日头条
图文推荐
精彩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