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新市民想要三大保障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2022-03-11 11:24:25
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市民的保险保障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据统计约有3亿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他们的努力奋斗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群体有自己独特的保险保障需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让新市民的保险保障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3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据统计约有3亿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总体来说,新市民有三大保障需求:创业就业、健康、养老。
创业就业保障
对于背井离乡来大城市打拼的新市民来说,创业就业的保障极为重要。《通知》要求提高新市民创业就业的保险保障水平,对新市民较为集中的行业开展保险产品创新,加强与工伤保险政策相衔接,发展适合新市民职业特点的雇主责任险、意外险等业务,提高新市民创业就业保险保障水平。聚焦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职业风险较为突出的新市民群体,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
54岁的田忠平是湖北人,常居湖南长沙,是退伍军人,曾在行政执法队上班,后从事过汽车销售工作,目前以自由职业身份从事灵活用工类工作。一家三口,妻子在某建工集团做财务,儿子正在考研。
2021年12月16日下午6点,田忠平晚班到岗后,在快递点参与装卸货物工作,从传送皮带上不慎跌落。送往医院治疗后,发现CT显示右脚跟骨折、膝盖关节处有骨折、屁股处有骨折,右脚跟和膝盖关节处需要做手术。住院29天,出院后需休息3个月,再复查,医疗费在5万元左右——这对田忠平一家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
不过幸运的是,因劳务机构与服务商曾签约,使用了微信支付提供的“微工卡+灵工日结保险”数字化解决方案,该员工在当天上工日使用微工卡打开后,就已自动完成单日投保。其在工作期间所受职业伤害,根据医院诊断和理赔条款,预计赔偿总金额(医疗费+误工损失)在10万元左右,目前已走完部分理赔流程,待医院第二次复查后赔付到账。
全国人大代表李丰表示,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要规范灵活就业模式,关键是完善权益保障机制。随着我国灵活就业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壮大,灵活就业群体的保障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灵活就业人群的单日用工、当日结算与保险办理等方面,一直是零工经济保障的短板。
腾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微信支付与腾讯微保联合推出的“微工卡+灵工日结保险”数字化解决方案便是一种解决灵工权益保护问题的保险产品创新模式。该方案主要希望解决灵活就业群体在发生职业伤害后的保障问题,目前已经陆续投入市场使用。
健康保障
健康保障无疑是新市民最为需要的保障之一。
“对于新市民而言,主要的保障需求有三块。第一块是医疗保障,随着新市民进入城市生活,城市医疗的需求会上涨。第二块是意外事故的保障,第三块是责任风险的保障,比如第三方造成的伤害等等。”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说。
从政策上看,《通知》鼓励保险机构加强与医保部门合作,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开发不与户籍挂钩的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满足新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同时支持保险机构针对新市民群体中短期工、临时工较多的情况,加强保险产品创新,为新市民提供更加灵活的健康保险产品。
近年来,以百万医疗为代表的商业健康险发展迅速。银保监会数据显示,过去5年,健康险保费复合增速达到了28%,远超寿险及意外险。不仅如此,健康险在所有险种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18.2%提升至2021年1月-5月的23%,已成为保险行业的第二大险种。
值得注意的是,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惠民保”在这两年迅速崛起。2020年初以来,“惠民保”走进大众视野,并在全国迅速铺开。截至2021年12月,全国累计参保人数约1亿人。
全国两会期间,也有多位两会代表建议要加大“惠民保”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惠民保”信息披露机制等,以推动“惠民保”持续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孙洁建议,应当加大“惠民保”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惠民保”相关制度机制,构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中西部地区“惠民保”业务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认为,应建立“惠民保”信息披露机制。以年度为单位,从费用、赔付、参保等方面向社会公众披露数据,增强公众知情权。鼓励通过独立第三方平台归集数据,加强共保模式下对各个保险公司用户数据的安全保护。
长期护理和养老保障
新市民的养老和长期护理保障无疑也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大关注点。《通知》要求保险机构配合地方政府推广新市民长期护理保险,同时支持保险机构针对新市民养老需求和特点,探索开发安全性高、保障性强、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如果保险能解决我们的养老问题当然最好了。”一名外卖小哥告诉《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保险报》,目前自己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未来养老的问题,眼下最为重要的事便是打工赚钱。
《中国银行保险报》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也有多位代表及保险业界人士谈到了养老和长期护理保障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2022年全国两会提案中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研究出台相关制度规范,明确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参与的制度、定位与发展方向。同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养老护理产业发展,逐步提高商业保险服务老年护理的能力,满足老龄化现象带来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在养老方面,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是民之所盼,也是政之所向。
周延礼认为,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要积极试点,就要推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税延养老保险等试点工作,还要把银行的一些养老产品纳入,不断总结推广经验,力争通过示范引领作用,为养老金融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对新市民而言,其保障需求涵盖人身、财产、责任和信用四大类风险保障需求,但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新市民的保险产品,产品和服务普遍缺乏针对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王国军表示,解决办法是模仿监管部门推动专属养老保险落地的模式,推动其他的人身、财产、责任和信用保险的开展,毕竟已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总而言之,新市民保险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今日头条
图文推荐
精彩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