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需要迎难而上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21-10-07 09:22:06
中办、国办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要研究发展基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
长期以来,在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中,要想引入金融“活水”,实现“点绿成金”,困难重重,主要是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难题:一是生态资源难以量化为标准化产品。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耕地和林权资源处于分散状态,甚至有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产权不清晰等问题。难以确权,成为生态资源转换为生态产品的最大难点。
二是生态产品定价难。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后,要实现融资,就必须要有估价,这也是生态产品成为合格的抵押担保物的关键。在现实操作中,一些生态产品存在有价无市或有市无价的情况。虽然部分地区在生态产品定价中做出积极尝试,但目前缺少一套全国各地均认可的科学权威的评估和定价办法,影响了产品的跨区域交易和流动。
三是生态产品单一,流动性不足。当前绿色信贷产品虽然规模较大,但品种单一,且以商业银行为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体量较小,包括水权、排污权等在内的绿色抵押担保物等尚未形成足够的规模和流动性的市场,相关衍生品更是处于起步阶段。
要突破上述发展中的难点,还要推动各项基础性的工作尽快落地。如通过最新的卫星探测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生态资源实现随时监测,建立全国通用的绿色生态产品核算定价标准,推动更多金融机构参与生态产品的设计和定价,同时,探索更多金融衍生品,增加市场活跃度,让生态资产真正成为市场各方都认可的绿色金融资产。
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作为绿色金融的主力军,在其中应大有作为。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商业银行贷款“含绿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要注意新兴绿色低碳产业是目前投融资热点,要避免“一拥而上”造成的风险。需要警惕产品过于集中在某类行业,要避免后期不良的集中爆发。大型商业银行要主动承担起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防范风险的重任,要将发展绿色金融放到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推进国家产业转型的高度加以重视。
要通过探索新的融资工具做大市场,分散和化解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承接绿色债券的发行,作为一种直接融资的手段,绿色债券更有助于相关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还有不少银行积极创新资本市场金融产品以及绿色金融理财产品等。市场各方期待,相关产品的创新和推出频率还可以再快些。也唯有扎实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快走,才能为产业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更好助力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今日头条
图文推荐
精彩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