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融高增长,谁是推手?私募、高净值客户等融资需求渐渐旺盛,“沉睡”的两融账户依然不少
来源:财联社 2021-09-15 10:23:29
财联社(深圳,记者 吴昊)讯,至9月14日,两融余额已连续5个交易日保持在1.9万亿元以上高位。
在两融余额再破1.9万亿大关的次日一早,华中地区一家券商的信用业务负责人又接到了一单私募机构的两融业务,这一单他们的融资需求是2亿元。
今年以来,像这样的融资需求渐渐旺盛了起来,该名券商业务人士透露,不少存量客户甚至主动联系要求提高授信额度。
存量客户尤其是机构类、高净值客户的确是这一波两融规模高增的中坚力量。而这种蓄势从各家券商的半年报中也能窥见端倪,今年上半年如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均在该项业务中实现了超过30亿元的净收入,中信证券更实现了近乎2倍的同比增速。
然而两融市场的火热依旧叫不醒“沉睡账户”。不少券业人士表示,尽管当下行情向好,但两融账户的空置率依然不低,“有相当一部分账户,开立至今仍未真正开始两融交易。”这主要是受客户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
面对日趋高涨的投资者情绪和趋严的监管力度,券商也在寻找一种平衡,而严风控几乎成为普遍共识,部分头部券商在年初便已开展对相关业务的梳理整治。也有券商人士表示,在监管趋严之下,对其所在公司的两融存量业务冲击不小。
比起开户数、交易量的变化,更多券业人士表示,改变最为明显的其实是投资者对于两融工具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不断成长,这种观念性的转变或许是市场和投资者逐渐成熟的又一表现。
五连破1.9万亿,两融市场热情高增
“今天上午我刚接到一个私募机构客户,他说有一个2亿元的融资需求。”一位华中地区中小型券商信用业务人士说。据他的观察,今年以来其所在券商的两融展业情况正在发生悄然转变,“最近明显感受到不少存量客户主动要求提高授信额度。”其中私募和高净值类客户的融资需求更为突出,“大概需求增幅能达到20%。”
无独有偶,另一位华南地区中小券商相关人士也向记者表达了这一趋势性变化,在目前两融余额攀升、市场交投活跃的背景下,“再加上公司本身的资本金和价格优势,近几个月的两融规模攀升也比较迅速。”
市场数据是这一体感最直接的印证。根据沪深交易所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14日,沪深两市两融余额达19249.09亿元,这已是本月内连续第5个交易日两融余额突破1.9万亿元。
“两融余额创6年新高”的话题持续升温,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还在不断被刷新,“接近2015年牛市高点”一定意义上成为目前市场的一种情绪符号。
的确,从几家券商披露的2021年半年报来看,不少券商上半年两融业务就发力明显。上半年,以两融业务为主的信用业务净收入排名前十的上市券商中,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均在该项业务中实现了超过30亿元的净收入,而中信证券的信用业务增长势头强劲,上半年该项业务收入实现了近乎2倍的同比增速。
叫不醒的“沉睡账户”
今年以来,两融业务的期末账户数也维持高增。据证金公司最新的统计数据,8月新开账户数达9.7万户,而年内新开账户数在3月和6月时还曾一度突破10万户。然而在相当一部分券业人士看来,两融市场的壮大对其所在公司的两融业务增量刺激有所放缓。
“其实单看开户数的意义并不是太大。”华东地区某券商信用业务人士表示,“对部分券商来说,开通两融业务权限只是绑定客户的一种方式。”他进一步说,尽管当下行情向好,但两融账户的空置率依然不低,“有相当一部分账户开立至今仍未真正开始两融交易。”
前述华中地区中小型券商人士也对记者表示,“沉睡账户”的唤醒不是不存在,但数量非常有限。“这主要还是由客户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决定的。”他介绍称。
以其所在券商为例,今年来两融业务的增量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存量两融客户的资金量增长,“例如原先的授信额度只有100万,现在提高到了500万。”第二方面则来自于新增的机构客户,“去年机构客户的开户数同比增长了59%,全市场的机构和高净值客户的对融资需求的增量表现比较突出。”他同时认为,对于存量的零售端客户而言,空置账户的激活率依旧非常有限。
面对日趋高涨的投资者情绪和趋严的监管力度,券商也在寻找一种平衡,比起激进展业,更多券商形成严风控的普遍共识。华东地区一家券商的相关业务人士介绍,公司的工作重点将聚焦两方面,一是严把获客端,引入整体偿债能力较强的高净值客户和信用度较高的平台机构,以创新力来开辟新场景;二是提升管理端,通过提高管理能力维持客户资产池的动态拓展。
不过也有券商人士表示,在监管趋严之下,对两融存量业务的冲击力度不小,这或许是券商必经的阵痛期,如何做好客户解释与投资者教育是接下来券商两融业务开展的关键要点。
投资者对两融已发生观念性改变
比起开户数、交易量的变化,更多券业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近年来变化最为明显的其实是投资者对于两融工具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不断成长,尤其是对于两融作为重要金融工具的认知已发生观念性的改变。
2015年时,更多投资者将两融看作高风险的杠杆型业务,而如今则更多将其看成标准的工具型业务。
某华中地区中小型券商人士补充认为,“现在哪怕是普通老百姓都开始认识到两融是一个标配性的业务。以前大家进行两融主要是为了放杠杆,但现在两融途径多样化之后,包括融券、收益互换等工具被广为接受以后,它可以作为组合配置的一部分,而不仅作为单一的杠杆工具。”他比喻说,“这就像大家开通信用卡一样,20年前和现在相比,大众认知已经完全改变。”他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投资者教育的日益充分。
透过更微观的观察,也许对此的体会更为直接。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不少客户在开户时会先选择进行融资的开仓,然后才用普通账户进行股票交易。不要小看这样的变化,其背后不但是投资者对融资意愿的增长,还可见其对于两融交易规则、风控指标等相关条例的熟悉度正在提高。
“因为融资开仓需要耗保证金余额,那么如果先融资开仓,普通账户的现金是按1:1进行计算,这样一来保证金余额较高,融资余额也较高;而如果是先买股票再进行融资开仓,那么折算下来,保证金余额和融资余额都会相应减少。”该业内人士表示。
猜你喜欢
今日头条
图文推荐
精彩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