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黄金 >

银行抽贷、断贷被点名,年内近40家上市公司身陷其中,多地监管防范高碳企业信贷“一刀切”

来源:财联社   2021-08-18 21:22:08

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讯,国家发改委发言人孟玮1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些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初衷和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今年7月,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曾公开强调,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各行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转型难度等因素,紧密跟随有关部门制定的碳减排政策,不可简单地对传统高碳行业踩踏式、冒进式抽贷、断贷,到期不续做,要在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性、积极支持相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上,对传统业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避免“谈碳色变”。

财联社记者通过星矿数据查询发现,今年以来,有近40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或其关联公司此前曾遭遇银行抽贷、断贷等情况,一些公司业务亦因此受到影响。所涉行业包括有色金属、电力、能源等。但其中大部分公司遭遇断贷是由于其自身风险所致,有些断贷情况发生在2018、2019年度,但至今仍对上市公司有所影响。

不过,有知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透露,目前多地监管层正在积极探索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绿色信贷的评估政策,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绿色信贷依据,防止金融机构对高碳企业融资的“一刀切”。

“抽贷”被上市公司视为影响流动性的重要风险点

上市公司除了从二级市场直接融资,银行贷款亦是其融资的重要来源。有些公司的流动资金往往对银行贷款较为依赖,这也使得一旦银行提前回收贷款,或到期后不予发放新贷款时,上述公司将会面临流动性危机。

因此,一些公司将银行不“抽贷”,作为未来经营流动性的风险点写入招股书、财报等文件中。豪森股份在其2021年半年报中提及,若发生银行抽贷或者贷款偿还后不予发放新贷款等情形,会使其面临经营性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新柴股份则把“银行贷款支持”作为风险因素写入了招股书。其提到,未来若银行贷款偿还后银行不予发放新的贷款或银行抽贷等情形,均会使公司在一定程序上面临经营性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此外,银行贷款对于未上市的“高碳”企业融资而言更为重要,银行断贷、抽贷、压贷的现象比上市公司更为明显,尤其是此前被认定为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两高一剩”行业。

一位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透露,由于一些行业被归类在“两高一剩”行业中,银行此前已调整相关行业的贷款政策。一些银行将相关行业的放款权上收至总行统一批复,因此这些行业中的小微企业很难获得贷款支持,部分项目也因缺少资金的支持而被迫停滞。

银行断贷、抽贷成因复杂

一位银行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银行抽贷、断贷考虑的维度比较复杂。“双碳目标”或只是终止贷款的借口,但真实原因是银行对部分公司未来风险的总体预判。高碳行业自身发展前景叠加经济下行周期,一些企业目前经营状况不佳。银行或在考量企业自身状况与行业发展等因素之后,才最终决定提前要回贷款,防止不良发生。

“在所有高碳企业中,煤电企业感受到 ‘双碳’目标带来的压力比别的行业更早一些。”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表示,从行业整体来说,在“30·60”目标之下,煤电后续有可能被清洁能源取代,压力比较大,预计未来行业总体量将会持续缩水,一些企业也会随之消失。未来其他高碳行业也会面临同样的压力。

实际上,金融行业对“高碳”企业的不良早有预期。今年年初,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以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一文中指出,在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煤炭、石油以及仍然使用高碳技术的石化、钢铁、水泥、铝等制造业,涉及毁林和其他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产业和项目都有可能出现严重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严重亏损,乃至倒闭。

“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来说,这些风险会体现为贷款、债券违约和投资损失。”马骏表示,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我国煤电企业贷款的违约率可能在10年内会上升到20%以上。其他高碳行业的贷款违约率也可能大幅上升。

此外,企业自身风险的出现,亦被银行看做是抽贷、断贷重要的评判标准。

在财联社记者统计的名单中,银行“抽贷”多与企业自身风险事件的发生有关。如中超控股此前受前董事长黄锦光私刻“萝卜章”挪用资金事件的影响,多家金融机构对其压贷、 抽贷,导致该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而东旭光电也因公司中票违约,受到金融机构集中抽贷、断贷影响,导致公司资金流动性持续处于紧张状态。

杜绝“一刀切”也应正视自然淘汰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尤其是高碳产业相对集中地区的金融监管部门正在防范“双碳”之下银行贷款对高碳行业的“一刀切”。

山西某国有银行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银行针对“高碳”行业仍处于维持状态,保持不对煤炭等企业进行“抽贷”,但总体上要控制额度。有东部地区银行人士表示,目前已创新贷款方式,用来支持纺织、煤电等传统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监管针对银行绿色金融考核评价的压力将随着时间而增加。但在这一过程中,金融管理部门在对金融机构进行考核评价时,更应实事求是,避免操之过急,力戒"一刀切"。

不过,杜绝“一刀切”也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可正常续贷。瑞银内地及香港公用事业首席分析师廖启华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各高碳行业因融资问题受到的影响还相对较小,但从欧洲地区的经验来看,除了部分已有项目再融资之外,与煤有关的高碳新项目已不能进行融资。预计国内未来在高碳行业融资方面也会有类似的趋势。

施懿宸认为,在达成“双碳”目标之下,一些自身风险较大的企业始终要退出,银行也需要有所选择。比如一些小型煤电企业,由于工艺较差,一吨煤产生电量较少而排放较高。如果这些企业不主动提高工艺,未来只能退出市场。而银行贷款也应支持工艺较高、有发展和转型前景的企业。

“地方政府出面制定碳排放的评价标准更是势在必行。”施懿宸表示,地方政府抓紧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碳排放标准及评估体系,可以作为银行提供衡量贷款的依据,以避免出现对高碳、“两高一剩”行业贷款的“一刀切”。此外,监管层也应按照当前行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两高一剩”行业的范围,以免“错杀”仍有发展前景、绿色转型空间的行业,导致该行业无法正常融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