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减重”!红星美凯龙持续聚焦主业提质增效
来源:投资时报 2021-06-04 17:22:13
《投资时报》记者 杨帆
6月2日,红星美凯龙(行情601828,诊股)(601828.SH,01528.HK)发布公告称,将其持有的7家物流子公司100%股权(含间接取得并持有的夹层公司及项目公司)转让给天津远川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天津远川”),目标资产总价值为25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转让7家物流子公司,是红星美凯龙“轻资产、重运营、降杠杆”战略再进一步。一方面,有利于公司更加聚焦主业,持续降低公司的负债率;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告后次日,红星美凯龙股价高开高走,最终收于10.20元,较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大涨4.94%。
转让物流子公司,进一步降低资产负债率
在转让7家物流子公司后,红星美凯龙将显著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事实上,自去年提出“轻资产、重运营、降杠杆”的发展战略以来,红星美凯龙便通过控制资本开支、适度进行定增等,逐步降低公司财务杠杆。
在控制资本开支方面,红星美凯龙主要通过扩大委管商场、战略合作经营商场和特许经营商场业务,降低自营商场比例来实现。2019年及2020年,红星美凯龙委管+战略合作+特许经营授权门店分别新增62家和43家,而自营门店仅分别新增7家和5家。“轻资产”模式下,红星美凯龙的扩张效率不仅提升明显,资本开支也显著降低。
同时,红星美凯龙还持续优化债务结构。近日,红星美凯龙公告称,公司不超过37亿元的定增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而此次定增是红星美凯龙自2018年A股上市后的首次股权再融资,相较于发债等融资方式,有利于降低公司有息负债和财务杠杆。
此外,红星美凯龙还有序控制有息负债规模。截至2020年年末,红星美凯龙有息负债较2020年6月底减少近25亿元,有息负债率下降至34.86%。
聚焦主业发展,经营持续向好
除了对资产负债率产生影响外,此次转让7家物流子公司更深层的原因是红星美凯龙在经营上进一步聚焦主业。
作为家居行业龙头企业,红星美凯龙一直以家居商场经营及管理为主营业务。过去30多年,凭借“自营与委管商场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红星美凯龙实现了全国性的领先布局网络,在消费者心目中也建立起较高的品牌认知度。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扩张策略,红星美凯龙加速推动经营模式向“轻资产、重运营”转换,以进一步强化主业的优势和竞争力。在推进“轻资产”模式实现主业稳健扩张的同时,红星美凯龙还不断强化自身的精细化运营能力,提升主业的竞争力。
近年来,红星美凯龙持续推动家居行业新零售转型,不仅对全国范围内的商场进行数字化升级、建立线上天猫同城站、推出同城轻店小程序,还通过发力直播,冠名618天猫超级晚、天猫双11狂欢夜等方式,推动商家产品上线、服务上线、活动上线,打造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需求的购物体验。此外,红星美凯龙还积极深挖泛家居领域的消费需求,发力家装等扩展性业务,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得益于持续聚焦主业,并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运营,红星美凯龙在业绩表现上也持续向好。根据2021年一季报,红星美凯龙实现营业收入33.41亿元,同比增长30.7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达到4.13亿元,同比增长101.45%;净利率同比提高6.01个百分点至21.68%,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此外,红星美凯龙的运营效率也提升明显。2020年一季报显示,红星美凯龙报告期内期间费用率为39.91%,同比下降5.20个百分点。其中,财务费用下降最为明显,2021年一季度财务费用下降12.59%,财务费用率同比下降8.45个百分点。
资产收益率稳步攀升,获机构长期看好
有分析认为,从更长远来看,通过此次交易,红星美凯龙资产收益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而随着基本面积极向好,主营业务拐点向上,以及“轻资产、重运营、降杠杆”战略稳步推进,红星美凯龙将持续受到各大机构的看好和关注。
正是基于基本面积极向好,并拥有以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为主的价值约950亿的自有物业等优质资产,以及A+H两地上市的优势,红星美凯龙在融资市场也具有优势。
在IPO、再融资审核趋严形势下,红星美凯龙37亿元定增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核准批复,这也说明公司的资质收获资本市场认可。同时,红星美凯龙也一直与国有大型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等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此外,今年以来,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海通证券(行情600837,诊股)、华西证券(行情002926,诊股)、申万宏源(行情000166,诊股)等多家券商发布研报,并给予红星美凯龙“增持”、“优于大市”或“买入”等评级。
其中,申万宏源指出,红星美凯龙以自营模式巩固一二线城市,锁定优质地段,占有先入者优势;以委管模式拓展三四线城市,以轻资产模式快速扩张。自营+委管双轮驱动,巩固市占率第一地位。通过家装、设计云、新零售等数字化模式相互协同,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将公司的强品牌力转化为新的成长动能,也将带来公司估值体系的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