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黄金 >

姚前: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法定货币地位

来源:华夏时报   2021-06-02 10:17:20

今年来,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国人体验到了数字人民币测试版本;在各大金融论坛中,数字人民币也是不可忽视的热点话题。但是,数字人民币作为主权数字法币,在推进过程中,国内外的政企、民众对于数字人民币的认知程度不尽相同。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各界专家学者将人们最关心的数字人民币不断进行探讨。

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在近日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 春季会议上表示,数字人民币的诞生,是在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下,中央银行有必要主动创新法定货币发行和流通方式,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以优化法定货币支付功能,缓解私人数字支付工具的冲击,提高法定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

提高法定货币地位

4月28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数字人民币评价道:“它的真正用处,是帮助政府看到所有的实时交易。比起应对国际竞争,这与他们自身金融系统内发生的事更相关些。”

姚前认为,“帮助政府看到所有的实时交易”并非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试验的动机。中国人早已习惯使用的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非现金支付方式,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所有实时交易的透明化,这也引发了数据隐私保护、可匿名性、垄断、监管透明度等问题,数字人民币对于这些问题也进行了优化。

总体来说,数字人民币对用户隐私匿名的保护,在现行支付工具中是等级最高的。数字人民币采用的是“小额匿名、大额可溯”的设计,“可控匿名”作为数字人民币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体现了其M0的定位,保障公众合理的匿名交易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防控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安全的客观需要。

对于央行数字货币是否会挑战美元全球货币的地位,鲍威尔认为总体上不用太担心。姚前认为,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国际贸易和跨境支付目前大都基于美元展开。尽管有些全球稳定币,比如Libra,旨在解决跨境支付的痛点,但削弱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一定是CBDC的目标,主权货币数字化本身有其内在的逻辑。

“长期看,数字货币或数字支付工具的出现当然有可能改变现有格局,但那是数字化进程和市场选择后自然演进的结果。”姚前表示。

对于数字人民币作为数字法币对中国经济是否有更好的管理与控制,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钱军向本报记者表示,数字人民币在短期内不会完全取代现金,潜在的变化比较大,短期内在中国就将会两套货币体系并行,一方面是数字人民币的高效结算,一方面是现行流通的纸币。在中长期看,技术本身的推出和革新,也需要系统的改造升级以及不同系统的协调;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将在中长期显现。

数字人民币研发重点

姚前在上述会议上指出了央行数字货币研发需要考量的七个重点。

首先,技术路线是基于账户还是基于代币?

从公开报道看,数字人民币采用了账户路线,而有一些国家则选择了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加密货币技术路线。基于账户和基于代币两条技术路线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实质上代币也是一种账户,只不过是新型账户——加密账户。相比传统账户,用户对加密账户的自主掌控能力更强。

姚前表示:“在2014年,我们就对包括E-Cash和比特币在内的中心化和非中心化加密货币有过深入的研究,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央行早期的数字货币实验与加密货币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期待掌控加密货币的钥匙而不是绕道而走。”

此前,央行曾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开发出准生产级的央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但在落地实施的反复权衡中,最终选择从基于传统账户的技术路线起步。

姚前强调:“我们有必要以动态的眼光去看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央行数字货币也会吸纳各种先进技术,不断完善其技术架构体系。”

其次,对于数字人民币的价值属性判定,央行直接负债,还是运营机构负债?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一栏,记录的是终端用户的央行数字货币还是代理运营机构的准备金。

如果运营机构向中央银行存缴100%备付准备金,以此为储备发行数字货币,那么央行数字货币在国际上被称为合成型CBDC,类似于香港的发钞行制度,这个模式引起了包括中国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很多机构的研究关注。还有一些国家采用的仍然是传统央行直接负债模式。

第三,运行架构是双层还是单层?

目前,双层架构正逐渐形成各国的共识。数字人民币也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姚前表示,双层运营与单层运营也并非二选一的关系,二者兼容并蓄以供用户选择。

如果央行数字货币直接运行在以太坊、Diem等区块链网络,那么中央银行可借助它们的BaaS服务, 直接向用户提供央行数字货币,而无须借助中介机构。单层运营可以使央行数字货币更好地惠及没有银行账户的群体,实现金融普惠。

第四,数字人民币是否计息?计息或会导致存款从商业银行转移到中央银行,导致整个银行体系信贷能力萎缩,成为“狭义银行”。

姚前分析,近年来,各国央行对于CBDC的狭义银行影响似乎已不再那么畏惧。比如欧洲中央银行的数字欧元报告提出所谓的分级计息系统,以可变的利率对不同数字欧元持有量计息,以减轻数字欧元对银行业、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传导的潜在影响。数字人民币目前不考虑计息。

第五,发行模式是要直接发行还是兑换?

货币发行与兑换的区别在于:前者由中央银行发起,属于主动供给;后者由货币使用者发起,属于按需兑换。

央行数字货币的生成是发行还是兑换?取决于它的定位以及货币政策的需要。如果只是M0替代,那么它和现金一样,是按需兑换;如果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通过资产购买的方式,向市场主动发行数字货币,则是扩表发行。扩表发行须界定合格的资产类型,以适当的数量和价格进行操作。

第六,智能合约是否会影响法偿功能?

加拿大、新加坡、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等开展的央行数字货币研究项目均实验了智能合约。

姚前表示,数字货币不能只是对实物货币简单的模拟,而若要发挥「数字」的优势,未来的数字货币一定会走向智能货币。此前由于智能合约安全漏洞而引发的系统灾难的案例,说明该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改进。所以央行数字货币应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基础上,宜从简单的智能合约起步,逐步扩展其潜力。

第七,监管考量需要在隐私保护与监管合规之间取得平衡。

一方面,KYC、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是央行数字货币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则要充分考虑用户个人隐私保护。欧洲央行对于数字欧元的公众咨询结果也显示,参与咨询的居民和专业人士都认为隐私性是数字欧元最需要关注的设计特征。

姚前强调,在数字世界中,数字身份的真实性问题、隐私问题、安全问题或涉及更大的社会治理命题,需要我们做深入的研究。

姚前进一步指出,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问题,还涉及到法律法规、金融稳定、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国际金融等更广泛的领域。当前数字美元、数字欧元、数字日元似已蓄势待发,与之相比数字人民币的竞争力在哪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