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黄金 >

建行高管解读2020年业绩:信贷投放、零售转型怎么走?

来源:北京商报   2021-03-30 12:25:21

2020年在疫情的冲击下,银行普遍面临盈利能力承压、资产质量走高的严峻挑战,而作为普惠金融的“领头雁”,国有大行的业绩经营数据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3月29日,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港股00939)召开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会上,建设银行管理层就息差收入下降、未来贷款投放计划、零售业务转型等热点问题一一作出解答。

谈净息差下降:息差收窄是银行普遍共性

2020年,建设银行给市场交出了一张优质的“成绩单”,2020年该行实现了营业收入、净利润方面的双增长。2020年全年,建设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558.58亿元,较上年增长7.12%;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2710.5亿元,同比增长1.62%。

在银行业的利润来源中,净利润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净息差的进一步增长,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建设银行净息差为2.19%,较2019年的2.32%下降了0.13个百分点。

谈及净息差下降,建设银行行长王江回应称,“息差管理是当前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备受关注,也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当前整个世界经济环境面临低增长、低利率、低投资的现象,息差收窄应该是商业银行一般性、普遍性的特征。去年全行全年的净息差是2.19%,同比下降13个基点,符合银行的基本趋势”。

王江指出,影响净息差的因素体现在三方面,影响最大的就是生息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去年拉低净息差15个基点。贷款主要受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和银行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让利等因素影响,贷款的收益率同比下降。去年整体的贷款定价,整个新发放非贴贷款定价是4.38%,新发放对公非贴贷款的定价是4.11%,比2019年有了大幅的下滑,拉低了净息差10个基点。在整体资产端,债券及同业存拆放收益率的下降,拉低了净息差5个基点。整体资产收益率的下降,拉低了15个基点。此外,受竞争和客户存款定期化、理财化的影响,一般性存款的付息成本同比上升,拉低了净息差2个基点。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大了贷款投放的力度,在加大存款力度的同时,主要是通过货币市场的运用对同业存拆放进行有效的应用,拉低了净息差的2个基点,因此整体拉低了净息差13个基点。

王江直言,“2021年的整个息差管理应该说有难度,有压力”。但他认为总体保持平稳状态,不会出现大起大落。“下一步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化,加强动态监测和风险预判,秉持稳健经营理念,保持资产和负债的增长。资产端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抓住重点领域的业务机会,持续提升资产风险定价和差异化的定价水平来提高客户的综合贡献度。在负债端,我们要坚持量价平衡,合理地调整负债产品,进一步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净息差保持行业的合理水平。”王江说道。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2020年在长端资金成本并未明显下降而信贷利率要配合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政策背景下,银行净息差缩小可能是比较普遍的。未来银行继续服务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息差也很难继续明显扩大。商业银行还是要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业务比例,同时增加高利息的业务比例以及金融科技等手段的大规模投入。

谈信贷投放:向新兴产业领域倾斜

2020年,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建设银行也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截至2020年末,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1.45万亿元,较上年增加4892.00亿元,余额新增均列市场第一;当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31%,较上年下降0.64个百分点;普惠金融贷款客户170.03万户,较上年新增37.52万户。

“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决胜之年,又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的一年。”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靳彦民介绍称,2020年,建设银行人民币新增贷款1.76万亿元,余额达到16.79万亿元,无论是余额还是新增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谈及2020年的投放增速,靳彦民提到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为中国的疫情防控举措,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市场信贷需求相对旺盛,特别是贷款储备十分丰富。“内因”主要得益于建行深厚的客户基础,储备比较丰富。

谈及2021年的信贷投放计划,靳彦民用“贯彻稳字当头、不急转弯的政策导向”来描述。他指出,将持续优化信贷结构,主要还是支持经济的转型升级,支持国家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加大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持,绿色信贷支持低碳绿色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资源倾斜。继续发挥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传统优势,支持两新一重的项目建设。继续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小额贷款的普惠增长。落实好房地产兼容政策,在满足个人合理购房需求的同时,还是加大住房租赁业务的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把握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的机遇,继续推动信用卡和个人消费贷款的持续发展。

“投向新兴领域(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造业三大方向),不仅是碳中和、内循环以及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也因为这些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和金融结合的场景将越来越多,这些领域一旦能够获得场景绑定和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将极大地释放金融在这些领域的扩张潜力。”陶金点评称。

谈房贷风险防控:有序降低相关贷款占比

近年来,监管部门高度关注房地产风险,2020年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对超过上限的机构设置过渡期,并建立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

建设银行副行长吕家进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建设银行对房开贷继续实施从严的名单制管理,专注于为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客户提供支持,开展项目合规审查,严格把关贷款的投向和项目用途。对于个人住房贷款,优先支持刚需群体,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一般住房需求和住房改善的需求,培育房地产行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从年报数据来看,2020年,建设银行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余额为4727.28亿元,较上年增加764.25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83万亿元,增幅9.91%。

“从这几个数字看,我们的开发贷余额是比较少的,占比比较低。从不良率来看,我们整个资产质量,不管是公司的开发贷还是个人按揭贷款,不良率都是比较低的,资产质量比较好。”吕家进指出,“建设银行将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措施稳妥地促进对公房地产业务的平稳发展,保持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合理适度地增长,有序降低房地产贷款在各项贷款周的占比。总体来说,过渡期较为充裕,新规对贷款规模增长的影响比较小。存量超标的部分我们会逐渐消化。”

“建设银行的增量房地产贷款规模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规模还是不小的,因此从增量业务上,该行似乎存在有序降低的必要。”在陶金看来,该行有序调整房地产信贷规模,既是自身的风控要求,也是对房地产融资的全域风险控制的贡献。

谈零售转型:数字化经营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速发展零售业务是银行实施战略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也是银行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2020年,建设银行零售业务实现利润2060亿元,较上年增长38.6%。个人银行的业务利润总额占比提升到61.2%。2020年境内个人贷款余额7.2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565亿元。个人存款保持较快增长,个人存款突破10万亿元,当年新增1.48万亿元。境内存款的占比中,占比51.2%。

“过去一年,建设银行把握住了零售市场的新机遇,积极践行金融发展的新理念,纵深推进三大战略,在全行全面开展数字化经营,实现了零售业务高质量发展。”谈及建设银行零售业务转型思路,吕家进概括为三点。第一,坚持新金融理念引领,实施数字化经营。通过科技赋能、场景建设,实现对存量的客户、新增的客户、现在的客户,在不同场景,不同平台的深度链接和经营,完全是一种生态经营的概念。

第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客户的体验。通过流程再造和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效率,推动渠道间的融合协同,深化线上线下(行情300959,诊股)融合发展,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努力在市场上保持领先的优势。第三,持续强化合规体系,完善从董事会到基层分行的体系机制建设,高度重视消费者八大权益的保护工作。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到全行的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为客户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银行业资深观察人士苏筱芮表示,国有大行聚焦零售业务是银行战略转型的一个缩影,一方面,银行数字化转型提速,这为银行发力零售业务尤其是线上零售提供了优良土壤;另一方面,随着宏观经济的回暖,银行在支持实体企业上的压力有所缓解,也能够使得零售的占比有所上升。就银行未来的零售金融转型而言,后续应当把握线上经济带来的发展窗口期,在手机银行、数字人民币钱包等领域抓紧布局,做好在线科技的相关底层设施建设,为优化“非接触式”业务流程、提升用户体验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