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色网叶建华:看好上半年全球商品牛市 投资重视风险防控
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729人参与讨论 2021-03-04 09:20:31
嘉宾介绍:叶建华,自2010年进入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现任SMM大数据部门总监,研究领域覆盖铜铅锌产业链基本面研究,主要覆盖产业链供需、成本、循环经济等。在过去近10年里,一直和国内外产业链及相关企业(矿山、冶炼厂、加工厂、终端、贸易商、投行、基金、投资公司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提供咨询服务,定期参与产业链开工率、成本、终端PMI等调研。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不断进行,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在不断走高。铜作为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的品种,未来价格将如何表现?其大涨是否反映通胀预期?投资相关品种有何建议?对此,东方财富网邀请到了上海有色网叶建华做客《财富大咖秀》栏目,跟大家分享精彩观点。
叶建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整个今年上半年,我们对于全球的周期品种的牛市比较看好,全球的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周期性品种牛市可期,同时在全球经济向上修复的过程中,本周期品种的需求都是有一个拉升。
同时叶建华表示,本身铜是一个具有对抗通胀的金属品种,因为它是所有的基本有色金属当中最具有宏观属性的一个品种,其终端消费跟宏观周期息息相关。
以下为采访实录:
1)看好今年全球周期牛市
主持人:叶总,您好,近期内外盘同价的上涨速度和幅度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您觉得这背后推动的因素是什么?是否情绪大于市值呢?
叶建华:从我们跟产业和监控一些宏观数据上来看,其实在中国春节前后这波价格的快速拉升,且已经创下十年新高的位置,其实是延续了在2020年的疫情后期的全球经济向上修复。同时在面对疫情的过程当中,全球各国的经济体在市场上受一些货币超发的动作。其实在春节之后价格在今天一度达到了9600美金的位置,其实也是因为这两天美国经济体对于一直在强调的淡化退出QE预期的背景之下,大家对于货币的流动性的宽松状态,持续性是有一个非常强的预期,同时随着全球疫情和接种疫苗的向上修好的状态,其实大家对于远期的消费有很长的预期,或者说宏观和基本面是处于一个共振向上的过程当中,导致了价格有如此大的弹性。但是从整个的价格弹性上来看,我们觉得其实情绪上,如果从供需角度基本面来看,我们觉得情绪要大于实质上的表现。
主持人:另外有朋友说如果铜价的强势未来可以延续的话,那么周期品的牛市就可以期待一下,您是否认同呢?
叶建华:整个今年上半年,我们对于全球的周期品种的牛市都是比较看好的,因为所有的周期品种都站在一个全球大的宏观背景之下,一个是全球的流动性比较充裕的背景之下,都是可以导致周期性品种有一个很好的牛市的周期当中去运行,同时在全球经济向上修复的过程当中,本身对所有周期品种的需求都是有一个拉升,只不过这波牛市过程当中,我们觉得如果在有色金属当中,像锡、铜这种品种,可能基本面比铝、锌这种品种可能会更好一些,所以牛市当中的涨跌幅度的排序上来看,可能是基本面的故事比较好的品种能够走的更好。如果对于再远期的,比如说今年下半年的价格,我们比较关注全球的流动性宽松的状态,是不是随着整个疫情持续的向好,进一步向上修复之后,对流动性重新收缩,导致周期性品种的损伤。
2)铜价反映通胀预期
主持人:另外市场还有一种讨论,说铜价的上涨背后其实是对通胀预期的反映,这点您怎么看呢?
叶建华:我是非常认同的,因为本身铜是一个具有对抗通胀的金属品种,因为铜是所有的基本有色金属当中最具有宏观属性的一个品种,因为铜所有的终端消费其实是跟宏观周期息息相关,比如说它对大量应用于电力工业化当中,同时也被应用于像家电、汽车这种传统消费领域当中。另外它本身也是具有融资属性,它能够成为金融市场作为质押标的的一个品种,所以它本身就是一个对抗通胀的品种,所以往往在大的宏观背景之下铜是充分能够反映,不管是通缩还是通胀这样一个大的周期的品种。
主持人:此外我们都知道铜产业链也是比较繁杂,近期也传出不同的细分领域涨价的种种消息,有没有您比较看好的细分赛道呢?
叶建华:如果说是在铜的远期赛道过程当中,我们更多会建议在今年上半年还是做好风险防控。因为上半年会是一个价格持续上涨的过程当中,其实产业上的发展压力会比较大,所以在我们的价格强势背景之下,下游我们建议更多还是按需采购节奏为主,不用过多的去对这个价格进行追捧,因为前面也提到现在的价格更多有些情绪化的水分在里面。如果从整个投资建议上来看的话,我们更多是在上半年是逢低做多。如果做套利的机会,我们更多会推荐做一些反套或者说是境内外的反套。而如果是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合约上面,我们更多建议是关注一下正套的机会。因为随着现在全球的整个电解铜库存处于低位的状态,包括在今年Q2国内会有一些冶炼厂陷入集中检修厂,随着消费向上修复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个供需错配的机会,导致现货合约的,近远合约会比较强势一些。
主持人:谢谢叶总带来的解读,谢谢,再见。
叶建华:不客气。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