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月度形势分析
来源:五矿经济研究院 2021-03-01 10:24:24
摘要:1月,我国经济整体较为平稳,国内对散发疫情防控得力,并未遭到实质性冲击。在经济整体平稳背景下,各项宏观政策开始回归常态,短期流动性等政策变化可能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年初以来,我国经济整体较为平稳,散发疫情并未形成实质性冲击。制造业PMI保持在景气区间,投资将继续发力,消费整体平稳,外贸形势良好,CPI同比转负,PPI持续回升,社会融资再超预期,但短期资金面偏紧。
一、制造业PMI保持在荣枯分界线上,延续前期复苏态势
1月份,制造业PMI为51.3%,较上月小幅下降0.6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为52.4%,较上月下降3.3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PMI为60.0%,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服务业PMI为51.1%,比上月下降3.7个百分点。综合PMI为52.8%,较上月下降2.3个百分点。
图1:1月份PMI继续保持在荣枯线上
资料来源:Wind、五矿经研院
当前PMI呈现如下特征,一是供需两端均保持扩张态势,新订单指数为52.3%,虽然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保持扩张状态,表明国内需求仍然在上升;生产指数为53.5%,虽然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保持扩张状态,表明制造业生产活动仍然在加快。二是出口好于进口,1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2%,已经连续5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保持扩张态势;进口指数降至49.8%,时隔4个月再次降至荣枯线以下,值得引起重视。三是出厂价格继续走高,1月份PMI出厂价格指数为57.2%,虽然比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但已连续8个月高于临界点,出厂价格延续扩张态势。四是大、中型企业持续扩张,小型企业继续收缩,大型企业PMI为52.1%,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已连续11个月扩张。中型企业PMI为51.4%,较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连续8个月扩张;小型企业PMI为49.4%,比上月升高0.6个百分点,已连续2个月收缩。
二、国内消费仍需发力,汽车消费显著反弹
2020年,受新冠疫情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消费罕见出现负增长。当然,随着经济逐步恢复,疫情不会改变我国消费长期稳定和持续升级的发展趋势。去年以来,中央多次会议强调,“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1月份,预计消费延续复苏态势,但受疫情防控和“就地过年”倡议等影响,消费表现比较复杂,一方面,疫情防控可能导致人员外出和聚集减少,对烟酒、餐饮等消费形成压制;另一方面,“就地过年”倡议可能会影响出行需求,春运于1月28日开启,出行人数显著低于往前水平。
作为消费大头,汽车消费对社会零售影响极大。1月份,我国汽车消费实现开门红。狭义上,乘用车产量1862165辆,同比增长33.7%;批发销售2028417辆,同比增长26.8%;出口74986辆,同比增长116.7%;零售销售2160400辆,同比增长25.7%;广义上,乘用车产量1880154辆,同比增长32.7%;批发销售2039999辆,同比增长26.1%;出口77687辆,同比增长1112.8%;零售销售2180792辆,同比增长25.7%。目前,国内汽车产能充裕,随着稳定和支持汽车消费的政策陆续出台,预计2020年积压的需求有望逐步释放,汽车消费将成为消费反弹的主力之一。
三、外贸延续良好形势,吸收外资保持增长
从2020年开始,为与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的发布时间安排一致,海关总署1月份和2月份货物贸易进出口数据将合并发布。但从整体来看,1月份我国外贸大概率延续良好形势。一方面,我国持续加大稳外贸工作力度,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2021年在稳外贸方面,商务部将重点实施三个计划,即优进优出计划,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贸易产业融合计划,认定一批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贸易畅通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国家商建贸易畅通工作组,扩大海外仓规模,加强国际营销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我国外贸环境出现改观,中美贸易摩擦有望趋缓,欧洲、日本等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形势好转。
1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延续了上年的发展态势,当月达到91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折合13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下同)。从产业看,第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68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74.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27.2%、71.5%、49.8%。从来源地看,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实际投入金额(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下同)同比分别增长11.3%、32.9%,日本增长27.6%,欧盟增长11%。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分别增长3.5%、16.7%、24.2%。全国31个省份中,22个省份吸收外资实现增长。
四、CPI同比转负,PPI继续上涨
1 月份,CPI同比下降0.3%,增速由正转负,环比下滑0.5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春节错位产生的高基数效应影响。从分项看,食品项同比上涨1.6%,较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非食品项同比下降0.8%,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特别是由于春节错位和疫情防控影响,服务价格同比大幅下降0.7个百分点。此外,由于1月份是CPI基期轮换下采用新权重的首月,食品权重下降,非食品权重提高,食品对CPI拉动作用减少。因此,在食品价格继续上涨的背景下,CPI同比仍然由正转负。
1月份,PPI同比上涨0.3%,较上月提升0.7个百分点,是2020年1月以来首次由负转正,主要是受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涨、国内需求持续改善等因素影响。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5%,较上月提升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0.2%,较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
图2:CPI与PPI走势背离
资料来源:Wind,五矿经研院
五、社融增量再超预期,宏观政策走向常态
1月份,金融数据延续高增长态势,新增社会融资51700亿元,同比增长13%,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同比多增加1207亿元,高于市场预期;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9.74万亿元,同比增长1.7%。新增社会融资中,居民贷款和企业贷款是主要支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口径,1月份新增政府债券2437亿元,同比少增5176亿元,主要是受专项债未提前下达和基建安排有关。从社融分类来看,表内融资方面,人民币贷款小幅增加,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82万亿元,同比增加3276亿元,占到当月社会融资的74%;新增外币贷款1098亿元,同比增加585亿元。表外融资方面,新增委托贷款、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都有所增长,表外融资合计4151亿元,同比增加3499亿元。
宏观政策方面,货币政策逐步回归中性,信用环境趋稳。1月份,M2同比增长9.4%,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14.7%,主要是受2020年低基数影响,环比增长6.1个百分点。整体来看,1月份的社会融资与M2 增速的剪刀差达到3.6%,环比扩大0.4个百分点,反映出资金需求上升快于资金供给,流动性缺口有所扩大。财政政策,更加强调“提质增效”、“精准有效”、“更可持续”,“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图3:人民币贷款是1月份社会融资的最主要支撑
来源:Wind、五矿经研院(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李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