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人身险2021: 外资放开加剧一线城市竞争,下沉市场、代理人改革、健康养老成最大看点
来源:慧保天下 2021-02-21 10:22:08
编者按
春节过后,人身险公司2021年开门红数据相继传出,相较2020年疫情之下的惨淡,2021年是一片红火,跳脱出当下的语境,纵观全年又会呈现何种发展态势?
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的这篇文章,就是旨在通过回顾2020年人身险行业发展,总结提炼出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推导2021年行业整体走势。
回顾2020,文章认为行业增速虽有所下降,但高质量发展仍稳步推进,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快速发展,续期保费增速高于新单保费增速,健康险赔款、给付支出增速高达24.2%,也说明行业的社会风险管理能力在提升。业务结构更加合理的同时,市场集中度也逐渐下降,大型险企保费增速低于中小险企,外资险企整体增速高于行业。就行业效益而言,虽然利润总额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增长15.7%,仍体现了较强的盈利能力。
展望2021,文章则认为,我国保险业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疫情后宏观经济恢复性发展、中等收入群体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健康中国战略推进等,为人身险行业赋予了新的发展空间,行业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推进。具体表现为:一是外资放开加剧一线城市市场竞争,下沉市场逐渐成为行业竞争重点;二是健康险面临新发展格局,养老保险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增长空间较大;三是代理人队伍更加聚焦产能提升,线上管理模式将不断成熟;四是新格局下保险资金迎来更多优质投资机会,也对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新要求;五是科技驱动创新趋势不变,保险业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
透视人身险2020:十大特征显现
特征一:保费收入增速先降后升,全年增速放缓
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宏观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承压,可运用现金流趋紧;同时,代理人线下展业面临较大困难,人身险原保费收入增速远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
二季度以后,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逐步推进,人身险累计原保费收入增速开始回升。总体看来,2020年人身险原保费收入保持了正增长态势,但增速较2019年有所放缓,低于去年同期5.9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601988,股吧)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图1:2019年及2020年人身险公司累计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
特征二:普通寿险增19.8%,健康险增15.7%,回归保障态势明显
近年来,人身险公司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具体看来:
一是寿险保费收入小幅增长。全年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23981.9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普通寿险业务同比增长19.8%,分红寿险业务同比下降6.9%。
二是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比继续提升。健康险累计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7%,在原保费收入中占比24.5%,较2019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三是意外险保费收入近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受疫情影响下居民出行受限、年中监管部门集中整治意外险市场乱象等因素影响,意外险保费收入全年保持负增长,同比下降0.1%。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图2:2018年-2020年行业分险种保费增速
此外,由于4月份长期医疗险费率可调整政策落地以来,多家保险公司陆续推出保障期限10年、15年到20年的长期医疗险,长期健康险产品供给稳步增长。同时,旧版发生率下重疾险产品迎来最后销售窗口。三季度开始,长期健康险保费增速高于短期健康险。2020年底,长期健康险增速为14.1%,高于短期健康险增速3.0个百分点。
特征三:新单保费下降2.1%,续期保费增长13.8%效应明显,中长期业务占比保持稳定
2020年,受疫情影响,人身险新单保费增长承压,续期保费保持高速增长,拉动人身险保费收入上升。截至12月底,人身险公司新单原保险保费收入12586.5亿元,同比下降2.1%,续期保费收入19087.1亿元,同比上升13.8%。新单保费中,期交业务5842.3亿元,同比下降6.9%,占新单业务的46.4%。在新单期交业务中,中长期(5年期及以上)保费收入占比59.6%,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
图3:2020年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结构(单位:亿元)
特征四:健康险赔款、给付支出增速高达24.2%,社会风险管理能力提升
2020年,人身险公司坚持“保险姓保”,行业风险保障水平得到提升,全年“保险金额”与“保单件数”分别为1198.0万亿元和9.1亿件,同比增速分别达8.8%和13.7%。人身险业务赔款与给付支出金额[1]达6952.3亿元,同比增加8.8%。
其中,健康险业务赔款与给付支出增长最快,同比增速高达24.2%。疫情期间,人身险行业主动向疫情防控一线人员捐赠保险保障,及时开发应对疫情的相关险种,扩展部分产品保险责任。截至7月1日,与疫情相关的赔付金额达5.2亿元。
保险公司充分保护保险保障和社会管理功能,积极融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效发挥了经济“减震器”、社会“稳定器”作用。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图4:2014-2020年行业健康险业务赔付情况
特征五: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华东地区保费规模和增速均列首位
2020年区域间保费增长延续了2019年的分化特征。华东地区仍然是人身险原保费收入规模最大的地区,占比达三分之一以上。其次是华北地区,保费收入占比15.3%。两个地区保费收入增速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保费规模占据半壁江山。
同时,得益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西北地区保费保持了较快增速。可以看出,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发达地区保险消费能力逐渐得到释放,而西北地区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
图5:2020年各地区人身险保费收入占比及增速
特征六:大型险企保费增速低于中小险企,外资险企整体增速高于行业,市场集中度逐渐下降
近年来,随着中小型人身险公司业务快速发展、渠道建设不断完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大型人身险公司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2020年,大型人身险公司累计保费收入18415.1亿元,同比增长3.3%,低于中小型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9.0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为58.1%,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
图6:2019年及2020年各类型人身险公司市场份额
外资人身险公司业务规模不断发展。2020年,在华外资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达3176.7亿元,同比增长13.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市场份额提升至10.0%,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的地区,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高达21.2%、20.8%、11.7%。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再次按下“加速键”,预计境外资本在中国保险市场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外资险企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提升。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
图7:2020年各类型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及同比增速
特征七:保险资产配置结构较为稳定,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达5.4%,高于近十年行业平均水平
2020年底,我国保险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21.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0%。从资产配置结构来看,截至2020年底,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分别为36.6%和13.8%,较2019年分别提升2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整体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得益于权益市场的较好表现,2020年行业投资收益实现增长,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达5.4%,高于近十年来行业平均收益率(5.2%)。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
图8:近三年保险资金配置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
图9:近十年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
特征八: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助力民生保障取得积极进展
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和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实体经济和民生建设。2020年,保险业共登记(注册)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规模分别达8193.2亿元和226.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78.7%和331.5%,累计规模超3.8万亿元,其中大量资金用于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疫区基建项目建设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等国家重点发展项目。
同时,保险业助力民生保障也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0年三季度,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10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平均提升14个百分点,切实减轻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603883,股吧)经济负担;商业养老年金保险、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551亿元和6666亿元。
特征九:利润总额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增长15.7%,大型险企盈利能力更强
2020年,人身险公司利润总额及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人身险公司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772.1亿元,同比增长15.7%,较2019年增速下降25.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为:一方面,行业保费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另一方面,受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基础(750日移动平均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变动等影响,人身险公司增提准备金20182.3亿元,同比上升42.8%。
同时,受2019年手续费及佣金税前扣除政策调减当期企业所得税影响,2020年人身险公司所得税费用同比增长263.2亿元,净利润增速放缓至4.6%,同比下降103.8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型险企成本控制、风险控制、资产匹配等能力更强,其盈利能力要高于中小险企。截至2020年11月末,31家中小人身险公司还处于亏损状态,占机构数量的31%。
特征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效显著,全年保险业罚金近2.4亿元,同比涨幅超70%,局级、分局级罚金明显增多
2020年“严监管”持续加码,银保监会深入治理行业乱象,处罚力度加大,保险机构与相关责任人双罚呈常态化。全年保险业处罚金额近2.4亿元,同比涨幅超70%。寿险公司罚款金额5837.5万元,占全行业比重24.47%。其中,针对机构罚款4617.8万元,针对个人罚款超1219.7万元。
同时,监管下沉后,局级、分局级罚金明显增多。数据显示,罚金中会级罚单金额占比仅9%,局级及分局级罚单金额分别为2763.9万元和2537.6万元,占比分别为47%和43%。
快速增长的罚款金额反映出监管机构大力整治保险业乱象、提升金融违法违规成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决心和力度。
表1:2020年人身险公司处罚情况表(万元)
数据来源:《保险文化》整理。
2016年,“偿二代”实施以来,我国保险公司业务结构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保险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整体保持稳定。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我国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2.5%,其中人身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6.5%。98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73家保险公司被评为B类,5家保险公司被评为C类,1家保险公司被评为D类。
预计随着“偿二代”二期工程的实施,部分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
展望人身险2021:五大预判渐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的态势仍在持续,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但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随着国内大循环全面启动,中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健康发展,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瑞士再保险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2021年全球保费增长率或将重返3%的趋势水平,中国将以8.5%的增速高居首位。
从宏观经济看,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居民对保险保障的需求将进一步迸发。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将实现比预期更为强劲的复苏,2021年经济增速将回升至7.9%。
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已长期处于利率下行环境中,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各国央行再次施行不同程度的经济刺激计划,全球降息潮再次开启。
预判未来,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宏观利率长期下行的趋势未改。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信托、私募基金、P2P等资管产品风险加大,保险产品的吸引力相对上升。
从政策环境看,2020年以来,银保监会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不断推进“放管服”深化改革,围绕疫情防控、产品供给、渠道监管、公司治理、市场监管、资金运用等方面密集发文,引导行业规范、高质量发展,推动行业转型创新升级(详见附表)。
“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12月9日,国常会重申到2025年实现2万亿健康险保费、积累6万亿养老责任准备金的发展目标。
健康、养老领域将成为寿险业下一轮发展最大的增长点,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等相关领域或将迎来更大增长空间。
从社会需求看,近年来,中国家庭的商业保险购买意识逐渐提高,2019年约有10.8%的居民持有商业保险,较2011年提升5个百分点。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风险保障及健康管理意识,居民对保险资产配置和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中低风险类投资品和保险类产品更加青睐。
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后,家庭对商业健康险的配置意愿指数已高于定存及结构性理财类产品,且高金融资产或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商业健康险购买意愿明显更强。
新时代背景下,人口红利逐步衰减、主流客群加速迭代、消费需求全面升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身险业发展动能加速转换,推动行业围绕市场竞争、产品策略、队伍建设、投资管理、科技赋能等方面加快转型升级。
整体来看,2021年,国内人身险业发展将呈现以下五大趋势:
预判一:外资放开加剧一线城市市场竞争,下沉市场逐渐成为行业竞争重点
外资放开持续深化。继2019年12月,放宽人身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至51%之后,2020年12月,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进一步放宽人身险公司外方持资比例至100%,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取消30年经营年限要求等。
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将极大推动外资保险机构加大在一线城市布局。2020年6月,友邦保险“分改子”落地,国内第一家外资独资人身险公司成立,进一步扩大了区域经营和战略实施的灵活性。友邦管理层表示,日后将聚焦于人口密集且经济发达的省份或地区开设新的分支机构。未来,一线城市保险市场竞争或将进一步加剧。
下沉市场增长潜力有待释放。相比于一二线城市,占人口比例超70%的三线及以下城市保险密度和深度较为不足,发展潜力较大。
一方面,地区政策性商业保险(“惠民保”等)的全面铺开和不断升级,使得人身保险的普及性和市场渗透率得到快速提升,为保险公司对投保客户进行二次开发、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人身险产品奠定了市场基础。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增加了保险机构触达并服务下沉市场客户的能力。2020年第二季度移动互联网新增用户中,下沉市场增量占比达86.6%,下沉市场发展空间较大,随着其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保险保障意识的不断提升,人身险市场竞争或将进一步下沉至三线及以下城市。
预判二:健康险面临新发展格局,养老保险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增长空间较大
社会居民的保险保障意识不断提升,新生代、中老年等细分人群的健康管理需求尚有待挖掘。BCG调研发现,80%的消费者愿意为常见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生活之音、疾病管理等)支付产品溢价。
当前国内人身险产品体系整体呈现结构较为单一、风险保障属性不足、理财储蓄成分高的特点,寿险(含分红、年金)产品长期占比在70%以上,健康险产品近年来占比虽有所提升,但以捆绑终生寿险或者两全的重疾险产品为主,保障属性较强的人身险产品占比较低。
随着重疾定义和发生率新规落地,重疾险设计跟随时代进步完善;百万医疗险层出不穷,更进一步发展为长期医疗险;城市定制保险涌现,商保医保中间层创新;创新在改革前沿地区先行。健康险行业创新格局正在缓慢发生变化,为健康险带来新的增长点,提升空间和增速。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家庭实际预期收入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在经济环境恶化、其他金融资产发生风险事件频率增加的同时,人们对银行存款和商业保险等稀有刚兑品种的配置意愿增强。在此背景下,保险需求或将发生分化,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收入人群对于年金等预防性储蓄类产品的需求预计将会提升,长期储蓄型业务提升业绩可期。
同时,近些年,相关政策多次提出要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金融街(行情000402,诊股)(000402,股吧)论坛年会上表示,要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作为多层次养老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的组成部分,养老保险产品将在政策推动下迎来发展契机。
预判三:代理人队伍更加聚焦产能提升,线上管理模式将不断成熟
寿险公司代理人发展策略由扩量转变为提质,队伍产能提升将成为未来寿险业务增量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面对队伍学历、活动率、留存率等关键质量指标低,垂直化的队伍育成模式导致金字塔结构的出现,主要险企升级基本法、进行差异化激励、细分队伍以便精细化管理,同时加强科技赋能,多效并举以提升队伍质态。
中国人寿坚持“提质扩量”,月均有效人力维持高增长态势;中国平安(行情601318,诊股)(601318)贯彻“渠道+产品”双轮驱动策略,打造数字寿险;中国太保(行情601601,诊股)围绕“三支队伍”推动转型升级,自上而下打造核心队伍、新生代队伍与超绩优队伍;新华保险(行情601336,诊股)量质并举,选择规模价值同步增长,通过大幅提升营销员队伍规模拉动业绩增长。
与此同时,疫情加速保险公司线上化经营和客户行为的线上化迁徙,催生了各种线上营销及相应的管理模式。一方面要求险企全面提升招聘、培训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推动营销人员提高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营销员将脱颖而出。
预判四:新格局下保险资金迎来更多优质投资机会,也对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新要求
一方面,保险资金投资面临重要发展机遇。首先,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将为保险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
其次,保险资金参与国债期货、金融衍生品等产品交易限制的放开,权益投资比例的上调,使得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不断扩展。
最后,战略型新兴产业和直接投资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将为保险资金带来更多优质投资机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社会服务领域等符合“双循环”格局建设的领域或将实现快速发展,实体经济对保险资金需求的将不断上升。
同时,监管机构着力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扩大直接投资,也有助于保险资金以投资产业基金形式更大程度地参与实体经济发展,保险资金或将迎来更多优质投资机会。
另一方面,保险资金也将面临投资管理能力提升的压力。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造成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自2020年三季度开始,境内外权益市场波动明显加大,全球疫情的超预期导致权益市场、债权市场的风险逐步向信用风险传导。同时,A股市场近两年涨幅显著,估值处于较高分位,短期内可能存在回调压力。此外,长期利率下行也加大了保险资金再投资风险,提升了资产负债端匹配的难度。
2021年,随着宏观政策进一步正常化,财政逆周期对冲力度或将小于2020年,利率中枢长期下行趋势未改,超长政府债发行可能缩量。预计市场以震荡为主,权益品种难以继续发挥大幅提升投资收益的作用。
预判五:科技驱动创新趋势不变,保险业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
近年来,传统保险业务“顽疾”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日趋明显,国内头部险企不断加大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科技赋能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能。
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重塑了保险业对于“科技”“互联网”的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市场经营主体在渠道依赖和营销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应用可以在产品创新、风险预防、健康管理、产品定价、细分客群、费用控制等方面创造更大价值。
中国保险业尚处于全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初期,科技化建设驱动行业创新仍为大势所趋。
2019年,中国保险机构科技投入319.5亿元,占保费收入比重0.75%,与同期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第三方供应商技术服务外采仍为保险机构科技建设的主要方式。经过此次疫情考验,预计保险业或将加速变革进程,加快拥抱和应用新技术,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从多层次布局和施策,加快渠道转型和能力升级,让新技术在销售服务、运营管理、风险防控等全价值链环节发挥更大作用。
附件:2020年度人身险行业重点监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