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基金经理逐渐消失,或许是件好事
来源:财经早餐 2022-08-11 09:25:51
2020年,易方达基金经理张坤管理的5只基金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关口,成为首位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基金经理。
或许就连张坤本人都没意识到,“破千亿”对于他来说有多重要。当时,人们对基金的追捧只存在于每个固定时间点的排名上。在张坤“出圈”之前,公募行业风头最劲的基金经理还是广发基金的“成长一哥”刘格菘。
这一年,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许多人的观念,叠加3月底开始的一波牛市,投资者纷纷涌入资本市场,基金成了一个“聚宝盆”。毕竟当时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率已跌破3%。
根据支付宝发布的报告,2020年中国人在线理财需求大增,国人更愿意拿钱去买基金而非炒股。当年新增基民中,30岁以下的90后占到了一半以上。
赚钱成了年轻人关心的头等大事。这一年,“我比之前更会赚钱”的话题层出不穷。“基金大跌、基金大涨“的话题,成了微博热搜的高频词汇。对于年轻人来说,爱就要勇敢表达出来。当张坤管理的基金规模破千亿后,基民们直接把他送出了圈,而整个公募基金行业也被推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2021年一季度,刘彦春的管理规模突破千亿;由于基民越跌越买,同一年,葛兰成为第三位千亿级主动权益基金的基金经理。
市场好时,众人追捧;市场跌时,众人撤退。张坤的高光时刻,定格在了2020年。
2021年的资本市场本就跌宕起伏;2022年以来,俄乌冲突、通胀高企、主要国家开启加息周期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股市经历多轮捶打,明星基金经理在管基金规模也大幅缩水。截至今年二季度,只剩葛兰一位千亿基金经理,张坤旗下四只基金规模总计971.37亿元。
为了怀念2020年的高光时刻,媒体的文章标题多以“逼近千亿”这样的字眼来表述。不过,或许对于基金经理来讲,跌破千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初代基金经理们的“封神之路”
1998年,海外宏观对冲基金围剿亚洲金融市场,冲击之巨大,让国内金融监管部门意识到,设立中国基金业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从此,基金首次登陆中国市场,当年共有6家公司成立,合计发行5只基金产品。1999年,又有4家获批,这10家基金管理公司是我国第一批规范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也被市场称为“老十家”。
资料来源:中国基金报
在央视纪录片《基金》中,作为第一代的公募基金经理,星石投资的江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年自己进入公募基金行业时,很难跟家人说清楚自己的工作到底在做什么。”因为,没有几个人真正明白,基金到底是什么。
彼时,投资人群大致分为两类—炒股的和存定期的。1998年,股市已经成立8年,早已实现14倍的增长神话。那时候投资者热衷消息股,各种庄股横行,即使买基金的人,也都把它当成股票来炒。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1998年4月7日,金泰上市交易时,开盘即高达1.45元。这意味着,中签的投资者当天就能获益45%。5月5日,盘中创出了2.43元高价,累计涨幅高达140%。另外,基金由于规范运作,其持仓反倒成了反向指标。
不过,尽管封闭式基金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好管理,但基金在运作过程中呈现出较高的折价率,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开放式基金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后,股市继续奔涌向前。深谙中国资本市场的基金经理们逐步登场,成为基民心中的初代“基金一哥”。比如:王亚伟、丁楹等。
1998年4月,在基金兴华的建仓期,正值五粮液(行情000858,诊股)上市,当时坚定走“价值投资”路线的王亚伟很看好这家公司,上市第一天他就在40元左右买进。很快,五粮液就涨到69.8元,浮盈近2000万元。也许是被自信冲昏了头脑,三个月后股价跌回40多元时,他终于痛下决心卖掉了,最后只赚了一百多万。
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几经辗转,王亚伟才发现,价值投资不是那个时代的主流,那个时代的王者属于重组股。
在2008年出人意料的大跌中,王亚伟凭借全年第二的业绩称霸市场,最终确立其经历完整牛、熊市剧烈波动考验的江湖霸主地位。
2005年12月31日到2012年5月4日,他管理的公募产品华夏大盘精选,创造了六年半1198.91%的累计业绩,年均复合回报50%,期间他有四年是行业前三名。
资料来源:choice
随着基金行业的蓬勃发展,2004年,丁楹旗下基金—华夏经典配置上市募集资金,共吸金120亿,成为中国“第一位”百亿基金经理!当年,日后被封为A股股王的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日均成交额只有5000万。
股市的火爆也带动了公募基金的发展,2005—2008年A股经历了史上波动最大的牛熊周期。牛市起于股改、经济强劲,终结于通胀高政策紧,最终基本面回落。2005年公募基金只发行了400亿,2006年跃升至3000亿,2007年翻倍至6000亿。
奋进的第一代基金经理,各自掌握了独有的投资秘诀,在这轮牛市中崛起。而后,王亚伟、丁楹、王国斌、邓晓峰等明星基金经理选择奔私,第二代基金经理登上历史舞台。
规模跌破千亿,或许是件好事
伴随中国经济崛起和社会转型“大业”的推进,以人工智能、消费升级、生物制药、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正在崛起。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第二代基金经理的投资偏好—赌赛道。比如:押注新能源的刘格菘、死磕消费的张坤、重仓医药的葛兰等。
2020年,全球货币宽松的大趋势下,A股迎来了大牛市的环境,需求带动白酒股走出一波惊人的上升曲线,以重仓白酒股而闻名的张坤被买成国内第一个破千亿的基金经理。
然而,基民的热情,对于张坤来说,并非是好事。随后,在2021年1月28日,张坤旗下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基金开启限购,金额调降至5000元。张坤曾私下表示,“大幅增加的管理规模对其操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某些股票的投资上很难做出之前果敢的抉择。”
张坤的担忧大致可以拆分成两方面:基金管理水平与规模增长是否匹配、规模是否会影响收益率。
对于主动型基金来讲,如果基金规模若干倍增长,基金管理水平没有跟上,后面随着市场的波动,基金持有人收益受损,这个规模增长也并不稳固。
博时基金权益投委会主席张龙曾指出,历史上看,每次大涨行情中后段的天量发行基金,也带给广大投资者和公募基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毕竟,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如果买的股票家数多,很可能会超出基金经理的能力范围;如果买入的每家股票金额过大,基金经理在买入和卖出操作起来就会很困难,随便的买入卖出就会对这只股票的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正所谓“船大难掉头”。
另外,受公募基金“双十原则”影响,一只基金持同一证券不得超过基金资产的10%,因此,规模大的基金就必须要买更多家的债券或股票,规模小的基金,则灵活性更强。
根据choice统计,上半年来看,业绩表现比较优秀的基金规模不超过百亿。百亿级公募基金经理中,仅有丘栋荣、林英睿两人实现正收益。
资料来源:choice
不过,这也不代表基金规模越小越好。毕竟,在基金运作当中,规模小的基金,其固定的信息披露费、审计费、律师费等费用被分摊到基金上,会抬高其单位份额的成本,投资者在购买时,需要交纳更多的手续费用。一旦沦为迷你基金,还有被清盘的风险。
而对于完全复制指数表现的普通指数基金和货币基金来说,规模越大或许更好。
通常而言,指数基金规模越大越容易复制,拟合度会越高,拟合度越高业绩会越好。换句话说,完全跟踪指数的基金,规模越大,基金大额申赎对跟踪误差的影响越小。
结语
周应波在奔私后的一次演讲中表示,“我们相信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征,每个阶段也有代表每个阶段的成长股。”基金经理身上,本来就带着浓浓的时代特色。
另外,公募主动基金追求的是相对收益,战胜比较基准、获得靠前排名的考核机制决定了绝大部分主动基金经理更倾向于右侧做多而不太愿意进行逆向布局。
然而,一时的成败得失,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根本不算什么。毕竟,长跑选手也能撑起自己的一片天。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今日头条
图文推荐
精彩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