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投资:面对五月魔咒,到底怎么破?
来源:金融界 2022-05-16 12:29:19
在华尔街流传着一句谚语:“Sell in May and go away”(卖在5月,然后离场)。美股市场通常在5月表现惨淡,也被投资者称为“五月魔咒”。
在大洋彼岸的A股和港股市场中,也有同样的说法——“五穷六绝七翻身”,指的是5月开始下挫,6月跌势加剧,踏入7月出现明显反弹。这种从5月开始的魔咒,是否真的灵验?
“五月魔咒”最早刊登于1935年5月10日的《金融时报》,此后一直在金融界广为流传。根据这句谚语,11月至次年4月的持有收益率显著大于在5月至10月这半年的持有收益率。
著名学者Sandro选取37个市场的MSCI指数近15年(1998-2012)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全部市场都存在5月效应。其中较明显的一些市场,例如德国、日本,11月-次年4月相对于5月-10月的平均超额收益甚至超过10%
选取2000年至2019年的20年沪指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每个月份收益率中值发现,单月中值最高的为12月份的2.81%,5月和6月分别为表现最差的两个月份,为-0.12%和-2.34%。
从数据上看,五月魔咒确实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这是因为,一季度往往流动性充裕,股市易引发春季行情,叠加年报和一季报超预期公司的炒作,通常每年前4月出现上涨的概率较大。
而进入5月,股市前期涨幅较大,多头获利了结,市场出现回调的几率也相应增大;另一方面,企业从5月开始,将面临为期两个月左右的业绩真空期,走势受消息面推动的机会减少,同时,流动性也会边际收紧,市场容易出现调整。
尽管五月魔咒出现的概率较大,但也并不是绝对发生的铁律。
据A股历史交易数据统计,在1991年-2021年的30年中,沪指月K线5月份收阳的次数为15次,占比为50%。也就是说,事实上,红五月和绿五月的概率各占一半。
以今年的数据来看,截止5月12日,沪指当月前6个交易日画出V型走势,累计录得0.26%的涨幅,而美股就没那么幸运了,5月以来,标普500指数在8个交易日内累计下跌4.76%。
由此见得,市场的短期波动不应只看重日历效应的影响,还需要考虑例如大宗商品涨价、地缘政治、政策环境等综合因素以及情绪面的干扰。长期来看,决定市场走势的还是经济基本面和上市公司的质量。
除此之外,根据上交所统计的投资收益情况显示,无论是亏钱的散户还是赚钱的机构投资者,都无法依靠择时实现正收益。
作为一名成熟的投资者,应该立足于研究优质标的,依靠其优越属性顺利穿越周期。当市场出现短期波动时,从容面对,而不是跟风操作。市场周期的变化有时并不影响长期逻辑。
猜你喜欢
今日头条
图文推荐
精彩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