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贵金属 >

年底冲量有心无力!集合信托投资类产品规模占比超七成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21-12-12 11:23:05

12月9日,记者从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处获悉,11月集合信托产品的发行和成立迎来回暖。其中,发行规模为1271.98亿元,环比增加21.22%;成立规模为940.39亿元,与前一个月同时点相比增加27.84%。

不过,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集合信托产品的发行规模和成立规模不足去年11月的六成,信托公司年末冲规模显得有心无力。可以说,在严格的监管环境和业务转型压力之下,年末规模冲量的过程相对艰难。

值得一提的是,11月投资类业务规模占比突破七成,浮动收益型产品规模占比近五成,贷款类集合信托产品的规模持续下滑,从各方面反映出在监管环境趋严下信托业务转型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标品信托产品逐渐成为集合信托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资金以投向债券资产为主,但投向股票、基金的产品数量及规模同样不可小视。

那么,临近年底,集合信托市场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收益和风险的情况如何?

发行成立同比下滑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数据显示,11月共计发行集合信托产品2591款,环比增加18.42%,发行规模为1271.98亿元,环比增加21.22%。

此外,可以看到,与去年同期相比,11月集合信托产品的发行数量增加33.51%,但发行规模下滑49.20%。

对此,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分析认为,具体来看,融资类业务持续压降,非标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出现下滑。标品信托方面数量增长显著,但产品规模信息披露相对较少。

“在此基础上,尽管年末冲规模是信托行业的常态,但今年信托行业的冲规模显得相对艰难。”喻智告诉记者。

成立方面,11月集合信托产品成立规模有较大幅度回升。具体来看,11月共计成立集合信托产品2695款,与前一个月相比增加40.37%,成立规模为940.39亿元,与前一个月相比增加27.84%。

同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尽管11月集合信托产品的成立数量大幅增加53.94%,但规模大幅下滑44.20%。

对此,喻智表示,集合信托产品的成立规模大幅下滑,一方面是因为非标融资类产品大幅缩水。信托在监管收紧的大环境下,信托公司能够投放的非标产品剩余额度有限,因此信托公司冲规模的效果或远逊色于往年。另一方面,标品信托产品的资金募集呈现出多次开放、分期募集的特点,成立规模数据披露不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合信托产品成立规模的总量。

投资类业务领跑

相关数据显示,投资类产品规模占比超过七成,是11月集合信托产品中的主要品种。

具体来看,11月融资类产品规模占比28.97%,较10月减少1.49个百分点;投资类产品规模占比70.14%,环比增加8.79个百分点;事务管理类产品规模占比0.89%,环比减少7.30个百分点。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指出,信托公司以投资类业务替代融资类业务已经是行业的共识,投资类业务的比重预期将会持续上升。

不过,从11月份数据来看,融资类集合信托产品的成立规模有所回升。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11月融资类集合信托产品的成立规模为272.47亿元,环比增加21.60%;投资类产品的成立规模为659.60亿元,环比增加46.15%。

“融资类业务的新增规模上升,主要是因为信托公司在年末投放剩余的产品额度,投资者对于传统类型的产品保持较高的热情。”喻智表示。

有信托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整体来看,融资类信托的压降是大势所趋,从去年和今年的情况看,行业均有收到相关压降指标。未来各家信托公司可能依然会保留一定的额度,但大规模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季度末,融资类信托规模为3.86万亿元,同比下降35.13%,环比下降6.57%;融资类信托占比为18.88%,同比下降9.6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1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投资类信托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规模占比已接近事务管理类信托。截至2021年3季度末,投资类信托规模增至8.03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1.42%,环比增长5.19%;投资类信托占比升至39.29%,同比上升12.07个百分点,环比上升2.29个百分点。

预期收益明显上行

从产品端来看,随着信托行业产品净值化管理的持续推进,浮动收益型产品将成为集合信托产品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

其中,11月固定收益型产品规模占比继续下滑,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上升。具体来看,浮动型集合信托产品的规模占比49.24%,环比增加6.26个百分点;固定收益型产品的规模占比47.13%,环比减少8个百分点。

记者采访了解到,浮动收益型产品增长的动力主要源自于标品信托产品的大量发行和业务转型过程中股权投资类产品的增加。而从收益率方面看,非标类产品依然具有一定优势。

相关数据显示,11月集合信托市场投向房地产、基础产业和工商企业三大领域的产品成立规模环比增长率均超过50%;投向金融领域的产品成立规模环比增幅相对较小,仅为15.56%。投向实体经济的信托资金增长较金融领域更为显著。这也体现出信托公司在冲规模的过程中,投放的主要是非标融资类产品的额度。

此外,11月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明显上行。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11月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06%,与前一个月同时点相比增加0.24个百分点。

“从短期因素来看,业务转型导致标品产品增加、非标产品减少是影响集合信托产品收益的最重要原因,11月信托公司在非标产品额度上的投放增加是收益回升的主要原因。”喻智指出,11月的平均预期收益虽然有较大反弹,但也只是短期现象,在监管收紧的大环境之下,非标产品持续收缩是大势所趋。

“而从长期因素来看,一方面宏观经济增速趋缓,企业投融资需求下滑或会导致信托产品收益下滑。”喻智告诉记者,另一方面,市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的上行或会使中小企业融资依然面临一定的困难,而信托行业对风险容忍度相对较低,对交易对手的资质要求高,不利于产品收益上行。

地产信托受到影响

相关数据显示,11月共有8家信托公司清算兑付66款集合信托产品,兑付金额197.62亿元,平均实际年化收益率为8.39%。

截至12月6日,11月共发生信托产品违约事件33起,涉及金额191.15亿元。从今年整体来看,1-11月地产信托违约金额共计707.43亿元,在各投向领域占比较高。其中,8月、10月和11月的违约金额分别为114.99亿元、123.88亿元和141.60亿元,较其他月份明显增加。

对此,有不愿具名的信托从业人士告诉记者,从风控角度,信托公司的地产项目大多有明确的抵押物或者以股权投资模式参与,但现阶段从相关风险项目的情况来看,难度在于变现的过程,不同项目底层资产的状态可能会有所不同。对于信托公司来说,未来相关存量项目的资产处置也会更加重要。

喻智表示,近期已有多家房企公告无法履行担保责任或偿还到期债务,信托公司踩雷的情况仍在不断发生。从房地产信托的存续及到期情况来看,房地产信托中可能潜藏着较大规模的风险资产,此次房企违约频发对信托行业的影响也较为深远。

近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在一份新报告中表示,中国金融机构的信用表现将得益于货币政策继续支持系统流动性保持充裕。不过,调整风险的不均衡以及房地产业若持续承压可能会对其构成风险。

其中,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资产更多元化,因此受房地产业去杠杆风险的影响较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银行对房地产开发商的业务敞口高于大型国有银行。而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受房地产业的影响较大。

不过,整体来看,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开发商的直接敞口有限。截至2021年9月底,土地和房地产开发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6.2%,其中多数贷款为抵押贷款,从而缓冲了资产风险。这部分贷款的增长自2018年以来持续放缓,2022年仍将处于低位。

此外,可以看到,金融机构并不是房地产开发商的主要融资来源。金融机构的房地产开发贷款、直接信托贷款和债券余额约占房地产开发商负债总额的21%。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