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曹刚:短视频是隐性知识的最好载体
来源:中新经纬 2021-10-22 18:24:15
中新经纬10月22日电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未成年人认识世界、学习交友、生活休闲的重要平台。相比图文和长视频,短视频因其简明、生动、直观的特征,为拓展青少年的眼界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途径。如何让青少年在使用短视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益,实现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家庭、学校的关切点。
近日,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举办的“善用短视频,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短视频平台以视觉化、场景化的视频,呈现了德育、美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内容,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向美向上向善的网络生活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曹刚认为,短视频创造了德育的新模式,善用短视频,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来促进道德教育、习惯、稳定品性的养成。
曹刚说,互联网是人类创造的最重要的知识分享工具。短视频给普通人赋能,不断降低他们参与知识创造、分享和消费的门槛。让更多的“草根”看到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获得更丰富更生动的知识,而且知识创造的主体更多元,源头更丰沛,手段更有效。
此外,短视频是隐性知识的最好载体。通常,可以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就是那些个写在书本上可以逻辑演绎获得的知识;一类是隐性知识,这种知识没有特定的载体,也难以演绎推理,需要言传身教并通过受众的直觉、感悟和效仿而得,这类知识更多地是人文知识,尤其是道德知识。“德性之知”不是学习来的,而是通过对榜样的效仿而来,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染而得,需要各种具象化的载体,譬如梅兰松菊的象征物,来表达和传递,从而达到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心田的目的。这些在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在身临其境的短视频中可以获得。可以期待,利用短视频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有着广阔前景的。
面对网络的各种信息,平台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把关人,当然有过滤信息的责任。但是,光靠平台的审核,实在是力所不逮。曹刚以为,更根本的也是最终的价值观审核机制其实在我们每个受众的脑子里,这就是受众的网络素养。受众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容器,网络素养决定了受众对短视频信息的辨识能力,使用短视频的节制能力和在传播、分享和交往中与其他主体的友好相处的能力。
曹刚表示,营造短视频良好伦理生态的功夫在平台之外,所谓“功夫在诗外”。有了较高人文素养的受众,在接受和解读信息时, 就能保持理性、公正和善良;就不会被欲望牵着走,而保持情绪上的自控,意志上的自主和行为上的自律;就会切合语境,综合考虑社会的公序良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宽容,就能成为一个理性的负责任的主体。
谈及短视频的青少年保护工作,曹刚认为社会各界应当从两个层面进行协同。主体层面来看,要构建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空间,不能仅仅依靠短视频平台的技术审核,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致力于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教育。关于规范层面,曹刚指出,仅依靠法律来规制短视频等技术是不够的,社会各界需要协调地运用多种社会规范。
曹刚称,短视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善用短视频的前提是理解它、接受它。“人们用抖音记录美好生活,既是自我个性的表达,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传播者自身的人文素养决定了他如何使用短视频。我们要致力于提高每一个网民的网络素养。”曹刚说。(中新经纬APP)
今日头条
图文推荐
精彩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