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财经 >

人身险“负面清单”更新了,如何避坑?

来源:金融时报   2022-02-23 16:23:47

保险条款晦涩难懂,加之五花八门的营销手段,消费者买保险很容易被“套路”。近日,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发布《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2版)》(以下简称“22版负面清单”),涉及产品条款、产品责任设计、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产品报送管理四项内容,共82条。22版负面清单较此前有所扩容,为险企制定保险条款提供参考的同时,也给消费者买保险“避坑”提供了指导。

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人身险产品种类繁多,部分产品设计相对复杂,易产生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理赔纠纷。银保监会加强人身险产品常态化监管,有利于引导险企树立合理的产品设计思维,提升行业合规经营水平,保护消费者权益。

新增9项“避坑”内容

《金融时报》记者对比发现,相较21版负面清单,22版负面清单进行了升级调整,共计调整11条内容。 其中,新增9条,两条有所修改。

目前,市面上的人身险产品主要存在两类风险:一是产品设计和定价不合理,给险企带来的经营风险,包括风险发生率、费用率、退保率、利率假设等方面的不合理;二是条款表述或内容不当,导致销售误导和消费纠纷的风险。而22版负面清单的调整也主要集中在产品条款表述、产品责任设计、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等方面。

例如,在产品条款表述方面,新增1条关于健康险“不保证续保”的表述问题。在产品责任方面,新增两条关于增额终身寿险产品责任设计不合理的内容,1条关于医疗险混淆新版重疾定义和相关概念的问题,对于近期“隔离险”扰乱市场秩序行为也有提及。另外,在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中,新增关于医疗保险费率厘定与产品现金价值计算的内容。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身险产品的“负面清单”扩容势在必行。一方面,是出于规范人身险产品的需要,指导险企进行合理的产品设计及风险把控。规范和明确的人身险产品制度是确保人身险业稳定且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要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利益。保险产品的“陷阱”经常被诟病,也是许多人想参保而又怕参保的主要担忧。22版负面清单针对面更广、精准度更高,有利于消除投保人的疑虑,对规范人身险市场运行起到积极作用。

厘清产品条款与责任

具体来看,针对健康险,22版负面清单新增的第22条指出,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条款中关于不保证续保的表述不符合监管规定,存在较为严重的误导隐患。

此前,不少短期人身险产品所谓的“保证续保”条款,极易误导消费者。2021年初,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短期健康保险不得保证续保,不得使用“自动续保”“承诺续保”“终身限额”等易与长期健康保险混淆的词句误导消费者。

对此,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分析称,过去很多保险公司在短期健康保险条款中玩文字游戏,有“自动续保”“承诺续保”等不规范的表述。保险公司在经营状况恶化、赔付率较高时若下架相关产品,当初的续保承诺就无须兑现。如此行为既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行业形象。

针对医疗险,22版负面清单指出,医疗保险费率厘定年龄区间跨度过大,条款混淆“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重度”概念,仅含“恶性肿瘤-重度”责任。2021年正式实施的新版重疾定义引入了“轻度疾病”,将恶性肿瘤分为重度和轻度。业内人士分析,重疾的定义关系到保障范围,且专业度非常高,如果险企使用定义不规范、混淆概念,变相缩减或扩大保障责任,在后期就容易引发理赔纠纷。

2022版负面清单还新增了关于增额终身寿险在产品责任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增额终身寿险的保额递增比例超过定价利率,存在严重误导隐患;增额终身寿险的减保比例设计不合理,加保设计存在变相突破定价利率风险。

“所谓增额终身寿险,简单来讲,就是保额不断增加的终身寿险。依据保险合同中的定价利率,增额终身寿险的保额将通过复利形式循环滚动,随时间增长而不断增加直至终身。也就是说,增额终身寿险本质是身故保额不断递增,并非收益率或利率,保额递增比例不等于产品的真实收益率。”一位保险精算师向记者解释道。

在银保监会近期通报人身险产品问题时也发现,6家险企报送的11款增额终身寿险增额利率超过3.5%,易与产品定价利率混淆,存在噱头营销风险。同时,部分增额终身寿险通过减保方式实现“长险短做”,这与监管部门引导发展长期产品的理念不符合。

此外,针对近来较火的“隔离险”,22版负面清单中也提到“部分产品提供‘新冠隔离’责任,扰乱市场秩序”。据记者了解,部分财险公司和保险营销人员在推荐“隔离险”产品时,将“隔离就获赔”作为卖点来宣传,却对理赔条件做淡化或隐藏处理,导致不少理赔纠纷的发生。

人身险监管常态化

事实上,面对人身险市场的种种乱象,严监管呈现常态化趋势。在22版负面清单公布前期,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的通报》,28家险企被点名,并指出人身险产品管理粗放、风险合规意识淡薄。

早在2018年,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对人身险产品开展专项核查清理,首次发布《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负面清单》,明确了对人身保险产品的条款设计、责任设计、费率厘定、精算假设、申报使用管理五个环节的52条禁令,并对违规开发产品、产品设计异化、损害消费者利益等行为进行严查。

2019年,银保监会又建立了人身保险产品通报制度,将定期通报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中发现的行业共性和个性问题,督促行业认真整改。2020年,银保监会先后3次通报58家人身险公司的产品问题。2021年,银保监会下发21版负面清单,相比2018年增加了21条内容,同年通报了20家人身险公司的产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国内人身险产品种类繁多,有些产品条款及对收益的计算相对复杂,消费者很难一目了然,大多依靠销售人员的专业意见来选购产品。这种产品设计与销售之间的距离是造成保险产品销售中道德风险的根源。而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能力存在差异,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保险销售误导很难完全杜绝。

“但监管部门却可以通过不断优化监管机制,从源头上切断道德风险的传导渠道,改善激励机制、增高销售误导的成本,从而降低误导发生的频次和后果。比如,此次‘负面清单’扩容就是很好的方向,未来,可以加大扩容面、进一步约束相关条款规范性、显著性;对存在理解偏差、易造成误导隐患的风险点加大识别、排查力度,尤其是注重政策实施后的评价。同时,也要考虑险企的专业度,精准施策,促进整个市场高质量发展,普惠于民。”陈佳表示。

银保监会表示,2022年将继续发挥产品通报、“负面清单”等机制的长效作用,定期开展“回头看”工作,对于通报次数多、屡查屡犯的公司,采取包括监管约谈、监管问责并公开披露处理结果等一系列监管措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