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抱歉,带来的“舆论失控”,基金经理身不由己的“双面人生”
来源:财联社 2021-08-17 18:27:08
私底下里,觥筹交错,侃侃而谈;镁光灯下,三缄其口,惜字如金……这是很多基金经理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不得以而为之的“双面人生”。
不久前,在一个极小范围的聚会中,某银行系基金的基金经理分享了他早些年开某品牌车的尴尬体验,一次在长安街开车,续航骤降为零,导致汽车无法启动,差一点被交警带走的遭遇。
聊天中,他以自己的真实体验,绘声绘色地点评上市公司种种八卦,情至深处手舞足蹈,丝毫不忌讳对个股的爱憎,而在他与公众有限的交流机会中,则是另外一番形象:正襟危坐,惜字如金。
“你这么有才,为啥在二季报里只有寥寥数语呢?”有朋友这样问他。他顿了顿,马上换了一种严肃的语气说:“嗯,我们公司有合规的要求,不建议基金经理在季报、年报里有过多言论。”
沉默是金,言多必失。不得不承认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尤其在全民自媒体的舆论环境下,基金经理的每一“出格”的言行,都有可能被媒体和公众无限放大,给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带来巨大的声誉风险。
“下降”俩字,“影响很不好”
“在稿件发表之前,一定要发给我们看一眼,再次感谢各位媒体老师!”在结束一场基金经理的在线访谈后,赵新总不忘以这样一句话嘱咐连线采访的媒体记者。
在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担任PR这些年,赵新一向以工作细致而著称,尽管如此,他也经历过几次令他焦头烂额的危机公关事件,而这些危机的来源,均与媒体的“不实报道”或“误读”有关。
赵新所在的基金公司,是一家上市国有银行的子公司。集团领导对下属单位的舆情格外关注,尤其是负面报道,不仅让他的上司脸上无光,也时常成为他日常工作之外的最大负荷。
今年3月一个周五深夜,这家上市国有银行例行公布了2020年年报,也公布了旗下基金公司上一年度的财务指标,相比2019年度,净利润有所下降。很快,相关消息就以快讯形式发出。
周六,天刚刚蒙蒙亮,撰写这篇快讯的记者就接到了赵新的急电,哀求他能否将标题里的“下降”两次去掉,因为他的上级的上级,已经监控到了这条消息,“总之,影响很不好!”。
“2020年的数据对吧?2019年的数据对吧?是不是同比降了?这个标题表述的事实有错吗?”记者一连抛出几个反问,电话另一端的赵新嗓子一下子沙哑了。
一则抛之信息汪洋大海近乎无声的公司资讯,竟让一位在头部公募供职多年的PR凝噎失声,这折射出基金公司媒体公关部门的无形精神压力,也反映出资产管理机构对自身声誉的高度重视。
一句“抱歉”,带来的“舆论失控”
“说,还是不说?”、“向谁去说?”、“怎么去说?”如果说,这是公募基金PR层层递进的三道问题。那么,对于私募基金的PR而言,在“说”与“不说”这个基本问题上,就足够让他们伤透脑筋。
在一次面向特定投资人的直播中,一位价值投资私募管理人对近期互联网反垄断,以及由此带来的基金净值下跌做了一一正面回应,并对投资人表达了由衷的“歉意”。
当天切入直播的投资人不过几百人,这位私募老总诚意满满地阐述了自己的投资理念,并获得了在场多数投资人的谅解和支持,而直播中时时蹦出的“金句”,也让投资感受到了他的专业和魅力。
为让更多人了解这位私募老总的投资理念和市场观点,负责这家私募基金的品牌公关的王茜,决定将当天的“实录”发布在官方公众号上,由于字数和篇幅过长,分两期发布。
“本次针对互联网企业的反垄断调查,出现了超预期的政策风险,特别是滴滴事件,确实没有事先预料到,给投资者的净值带来一些回撤,我们表示抱歉,也真诚感谢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和理解。”文中写道。
这篇自我剖析、同时干货满满的“实录”一经公布,不但让更多投资者和这位私募老总的粉丝直呼过瘾,也吸引了相关媒体的注意。几天后,一篇《又一私募大佬选择道歉》的文章开始在网上传播、发酵。
“这不会是负面新闻吧?!今天,又有几家媒体给我们打电话了……”微信另一端,王茜不无紧张地对一位媒体朋友说,当知晓这次“舆论失控”皆因“抱歉”两字引发,他才反思公众号发布方面的草率。
一个本应在在特定时空、面对特定人群表达的言语,一旦公之于众,你就成为一个接受媒体监督的“公众人物”,语言的“失当”和“曲解”、进而对本人及公司产生的不利影响,就可能无法掌控。
基金经理的“双面人生”
“年薪百万,招聘公关总监!”,这是一则在金融猎头圈尽人皆知的挖角信息,其东家则是一家正面临棘手舆论危机的百亿私募,而对方开出的条件看似并不苛刻——与媒体保持良性互动,熨平一场危机公关。
据说,一位曾来自某邦的意向人进入了这家私募的视野,毕竟在某邦危机之时,他们拥有足够丰富的危机公关经验,尽管仅凭公关人一己之力,也无法改变“万亿金控于即倒”这一历史进程。
百万年薪,搞定一场危机公关!坦白来讲,这并不是一个很难胜任的差事,对意向人而言,其最大的职业风险即便不考虑用人单位的“过河拆桥”的道德风险,也需要警惕这家私募持续经营的风险。
为何一个并不难“搞定”的事情,让一家百亿私募痛下决心重金挖角?对于理工科出身的私募老总而言,做投研他们科班出身,但面对媒体,他们自认为还是“外行”,不知道那些该说,那些不该说。
尤其在公、私募基金跨越式发展的这两年,不分场合的言论,稍有不慎的言语,都可能给公司带来代价巨大、甚至不可挽回的声誉风险。于是,他们在公司团建时,可以口无遮拦;但在公众场合,则惜字如金。
“自当上基金经理后,我就再没有发过朋友圈。”上述银行系基金经理对记者坦言,那些外界看到的头条号、财富号上的观点,都是公关部门替他写好的,即便是年报、季报里的寥寥数语,也须经合规部门反复斟酌、过审。
相关文章
今日头条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