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为球员讨薪:是谁被钱“掐”住了喉咙?
来源:银柿财经 2022-07-21 18:23:47
7月19日下午,大连人职业足球俱乐部球员白旭耀才在微博公开讨薪。当晚,中国足协就发公告称“进一步落实各职业俱乐部的还款”。这两件事让足球俱乐部的欠薪这一老话题,再度掀起新一波舆论浪潮。
在权衡保障球员利益和俱乐部的现实状况后,新赛季前夕,中国足协一共设立了三个还款时间节点,逐步解决2021赛季及之前的欠薪问题。同时中国足协还要求,各俱乐部在2022赛季不得有新的欠薪问题。
7月31日是中国足协要求各足球俱乐部解决欠款30%的最后期限,也是此前设立的各俱乐部解决欠薪问题的第一个时间节点。未按要求还款的俱乐部,将被禁止2022赛季第二次转会窗口注册新球员,并处罚扣除联赛积分3分。
足协此番严厉操作,能否实际解决俱乐部的欠薪问题和发展问题?
“绿茵赛场”欠薪频发
一边是讨薪球员公开维权,一边是欠薪俱乐部哭诉不易。不禁引人发问:足球行业这是怎么了?
“看中国足球,不能只看这个行业,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情况。”上海某足球经纪人武清(化名)接受银柿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足球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构成,除了母公司的直接投资外,还有门票以及参加、承办赛事所产生的收入。而大多数俱乐部的母公司都是房企。
“前几年,不差钱的恒大将中超带入‘金元足球’的时代,引发各支球队纷纷效仿。”上海道朋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灏告诉记者,当时投资方的热钱大量涌入这个行业,将行业推到高位。无论国内球员还是国外球员都能拿到极高的薪酬。而与房产高度绑定的“金元足球”,也同样存在泡沫。泡沫被戳破之后,各大足球俱乐部资金紧张,欠薪事件频发。
当“金元足球”散场落幕,俱乐部股改和引入多元化股东被视为化解“金元足球”风险的好办法。“优化俱乐部股权结构”的提法,2015年就有了,但到2019年,才陆续有职业足球俱乐部开始试探性进行。然而巨额债务是俱乐部股改的最大障碍,同时疫情反复和经济形势下行又导致股改工作举步维艰。
俱乐部的日子更难了。股改没能如期推进且负债累累的重庆两江竞技足球俱乐部于今年5月宣布解散。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则正处于股改的尴尬阶段。
而欠薪问题之所以难以得到解决,还与现行的管理制度有关。
同样是遭遇欠薪,普通劳动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劳动仲裁,足球运动员却只能找足协。
“足球俱乐部与足球运动员之间的纠纷属于行业纠纷,应当由行业内的争议解决机构管辖,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对该类案件不具有管辖权。”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研究《体育法》的律师告诉记者。因此,在发生欠薪事件后,足球运动员要讨薪只能交由足协下设的仲裁委员会处理,仲裁结果也仅在行业内部生效。
但由于足球运动员、俱乐部、足协,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内部矛盾内部解决,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权掌握在足协手中,如果其想要偏袒俱乐部,也是轻而易举。”武清透露。
记者了解到,在维权难的情况下,被欠薪的足球运动员还得照常训练、打比赛,通过继续劳动给俱乐部创造收益,反向为拿到薪酬提供保障。其中也不乏诸多足球运动员在努力训练、参加比赛后,依旧没有拿到应得薪酬。循环往复,形成一个恶性的闭环。
“大到整个联赛体系的完善,小到每一个行业从业者的权益保护,中国足球要想建立起良性的业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刘灏感慨道。
“不得再有新的欠薪问题”
倘若欠薪事件频发且得不到良好解决,将影响到整个足球行业的发展。中国足协无法坐视不管。
对此,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表示,既坚决维护球员、教练员、俱乐部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督促俱乐部尽快解决欠薪问题,也考虑俱乐部实际经营情况,给予各俱乐部一定解决时限,便于俱乐部筹措资金、改善经营状况,借助地方政府及各方面社会力量推进改革。
新赛季前夕,中国足协出台了分批次解决欠薪的方案,并放宽中超、中甲和中乙三级联赛俱乐部准入门槛,允许球队“先开赛,后还钱”。
为妥善解决2021赛季及之前的欠薪问题,中国足协设立三个时间节点:2022年7月31日前解决欠薪不低于总额的30%,2022年10月31日前解决欠薪不低于总额的70%,2022年12月31日前解决全部欠薪。在上述三个时间节点,相关俱乐部必须向中国足协提交所有教练员、球员、工作人员签字的2021赛季欠薪偿还表。
7月19日,中国足球协会发布公告称,为准确掌握各职业俱乐部欠薪情况,进一步落实各职业俱乐部的还款工作,近日中国足协向各职业俱乐部下发了足球字﹝2022﹞268号《中国足球协会关于进一步做好2022赛季各级职业联赛相关政策落实工作的补充通知》。
《通知》表明,中国足协高度重视各职业俱乐部上报的欠薪解决方案的落实工作,对于未按照上报方案及政策要求解决欠薪的职业俱乐部,中国足协将依据相关罚则,进行严肃处理。
“如果对所有欠薪的俱乐部都一棍子打死,势必会造成本次联赛、乃至中国足球行业的震荡。”在武清看来,中国足协这次的还款方案,目的在于先稳定整体局势,再循序渐进。
至于足协下场盯还款的效果如何,刘灏认为,“如果欠薪的足球俱乐部都能严格按照中国足协的规定还款,对于治理欠薪问题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俱乐部确实存在还款难的情况。
根据《足球报》报道,目前中超有9支球队存在欠薪,只有部分俱乐部能在7月31日之前按照中国足协的规定偿还欠款。而广州城已经向足协申请延期发放,正处在股权改革中的上海申花,面临的还款压力也较大。
“中甲球队以及更低级别的俱乐部则更甚,估计在为找不到金主凑钱还款而发愁。”刘灏告诉记者,俱乐部背后的投资方,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没钱才欠薪,而是投资方的主营业务需要资金周转。“相比之下,对于足球产业的投资,并不属于优先级,那么这部分资金很有可能被欠付。”
如果在经历扣分、降级后,依然没还款的俱乐部,等待其的或许就是被市场淘汰、解散的遗憾结局。“不过,即便俱乐部解散,只要没注销或者还处于破产,依然要承担相应的还款责任。”武清说。
对于那些实在没钱的俱乐部,拿什么来还款?武清补充说明“这就要看俱乐部还有哪些资产可以走司法程序审判执行。只是这个解决方式耗时耗力,最后的效果也不能确定。”
新《体育法》令仲裁更公正
“要根除俱乐部欠薪顽疾,光有足协的行业规范还不够,在制度设计上必须有国家司法强制执行力的保证。”武清认为。
相关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今年6月24日发布的新修订《体育法》,在《体育法》律师们看来,是一次期望已久的进步,是一道希望的曙光。
本次修订后的《体育法》共122条,比1995年版《体育法》的56条多66条,修改变动的条文在100条以上。增加了“反兴奋剂”“体育产业”“体育仲裁”“监督管理”四章,可谓《体育法》的首次“大修”。将于2023年1月1日施行。
根据《中国足球协会仲裁委员会工作规则》第二条(规定内容:中国足球协会仲裁委员会是中国足协处理行业内部纠纷的仲裁机构)及第五条(规定内容:仲裁委员会受理的案件包括会员协会、足球俱乐部、足球运动员、教练员、经纪人相互间,就注册、转会、参赛资格、工作合同、经纪人合同等事项发生的属于行业管理范畴的争议)的规定,可得知,一直以来,球员遭遇欠薪问题时,只能向中国足协内设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而新修订的《体育法》,明确提出要设立体育仲裁机构,并赋予遭遇欠薪的足球运动员直接寻求法律仲裁的权利。
刘灏指出,纵览新修订的《体育法》,第九章体育仲裁制度的核心亮点为:明确体育仲裁依法独立原则;确立体育仲裁“一裁终局”原则;规定了体育仲裁的依据;明确体育组织内部救济的法律地位;设置体育仲裁特别程序。
简单来说,就是体育仲裁是独立于足协、俱乐部、足球运动员之外的。今后,体育仲裁将从司法层面解决球员欠薪问题,球员维权也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最重要的是,“切断利益输送后,仲裁的公正性便能得到相应保证。”刘灏直言。
不过,目前关于体育仲裁的条例规定相对粗略,距离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以及磨合期。比如认定违约的标准、仲裁委员会的构成、以及仲裁制度的确立等等。
无论是足协仲裁还是体育仲裁,刘灏给广大足球运动员提了个醒——足球运动员在和足球俱乐部签合同时,需要请律师或者足球经纪人帮忙把关合同条款,并通过他们跟俱乐部保持良好沟通,这对足球运动员履行合同是一个关键点。“万一出现纠纷,足球运动员能够及时采取必要、有效的方式保障自己的权利。”
等到体育仲裁真正落地那天,足球运动员在司法制度层面“维权无门”的局面将成为历史。
猜你喜欢
今日头条
图文推荐
精彩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