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银行】兴业银行李理:重点打造“绿色银行”名片,力争3年实现绿金专业人才万人目标
来源:金融界 2022-07-14 20:23:27
“双碳”目标之下,绿色金融成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金融机构主动落实责任担当,在绿色金融发展体系、投融资绿色低碳转型、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积极布局,为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发挥了开创者、引领者的作用。
作为国内绿色金融领先者,兴业银行(行情601166,诊股)早在2006年就首创推出能效融资项目;2008年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经过多年发展,兴业银行已经形成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等在内的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截至2022年6月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表内外融资余额达1.53万亿元。
本期,金融界《未来银行》绿色金融系列策划,对话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李理,解析兴业银行在助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路上的实践探索与创新举措。
以下为对话全文:
重点打造“绿色银行”首张名片,业务规模目标2万亿服务客户超5万
金融界网:请介绍下兴业银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举措和情况?
李理:兴业银行主要从战略引领、业务布局、产品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着手,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一是提升战略高度。作为国内绿色金融领域最早一批探索实践者,兴业银行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一轮五年规划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战略高度,把“绿色银行”作为重点打造的“三张名片”的首张。根据规划,到2025年末,集团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在2020年末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2万亿元,服务客户数突破5万户。
二是聚焦碳减排重点领域。聚焦“减污降碳”,结合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保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点区域,持续加大清洁能源产业等领域支持力度,有效服务碳减排、碳中和。截至5月末,人行口径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余额达1048亿元,今年以来投放431亿元;风电光伏业务余额517亿元,较年初增长76%。
三是积极推动碳金融业务。兴业银行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立足国际和国内碳市场参与经验,为碳市场和交易主体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以融资+融智为载体,以交易+做市为抓手,以碳权+碳汇为标的,全面推动碳金融业务发展。
四是加强绿色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兴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打造了一支庞大的专业绿色金融队伍。未来将持续加强人才外部引进、内部转型,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绿金专业人才万人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我行启动实施包括企金条线在内的新一轮体制改革,将绿色金融部与战略客户部合署,形成新的绿色金融、战略客户相融合的新格局,强化绿色经营理念与行业客户生产经营的紧密结合,让绿色金融服务到更多客户,推进实施绿色金融万人人才计划,推动集团进一步向“全绿”转型,打造真正的绿色银行集团。
未来我国每年需要4万亿元绿色投资,市场空间巨大
金融界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哪些机遇?您认为金融机构应该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李理:有研究预计,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未来几年中国每年需要4万亿元的绿色投资,其中85%-90%需要社会融资,对于绿色金融来说,市场空间巨大。比如,伴随我国碳中和产业链成长壮大,包括前端加强能源结构调整、中端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后端增强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等领域,将产生巨量的融资需求。在此过程中,服务能源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碳资产质押产品,助力大型基地、储能电站、分布式光伏等项目建设,将为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更好把握机遇,推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我认为金融机构应当加快业务结构转型,商业银行应研究并制定与国家碳中和目标相协同的自身碳中和目标,并将目标落实分解到业务结构调整和行业授信政策中,加强资源配置和考核力度,积极用好政策支持工具,加大对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支持力度,助推低碳、零碳、负碳等技术创新,共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同时,持续提升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水平也是一重要方面。近年来,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际上,英格兰央行、荷兰央行、法国央行、IMF等均已开展了重点金融机构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和气候转型风险测试等工作。在国内,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多部门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提出要求,商业银行应当未雨绸缪,建立健全内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机制,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全流程管理。
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ESG体系。在金融领域,ESG与国内银保监会所推进的绿色银行自评价指标体系高度契合。商业银行应参照国内国际主流的ESG指标体系,建立自身的ESG管理框架,落实职责分工,明确指标要求,将ESG相关要求融入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提升ESG表现,并建立ESG的客户管理体系和投资策略,加强ESG系列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加强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大力发展绿色投行业务
金融界网:目前,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的进展如何?重点关注的领域有哪些?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
李理:经过多年发展,兴业银行已经形成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消费金融、绿色理财等在内的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随着“双碳”战略实施,我行聚焦“双碳”重点行业和领域,持续加强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
兴业银行以“商行+投行”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投行业务。在发挥传统绿色信贷优势的同时,积极通过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投行类产品,为绿色产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推动落地境内首单蓝色债券、市场首批“碳中和”债券等多个创新产品。截至2021年末,兴业银行已发行29笔碳中和债,承销规模192亿元,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
在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我行深度参与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林权等交易市场,探索出更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出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另外,积极创新碳金融产品与服务。结合国内外碳市场的参与经验,更大力度为碳市场和交易主体提供包括交易架构和制度设计、碳交易资金清算结算、碳市场履约、碳资产保值增值、碳资产质押融资、碳交易中介等在内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截至5月末,落地24笔全国碳配额质押融资业务,质押配额495万吨,质押融资金额3.93亿元;落地碳减排(碳足迹)挂钩融资等创新产品6笔,金额合计1.44亿元。
金融界网:2021年绿色信贷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在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兴业银行如何识别绿色资产,资产质量如何?
李理:围绕绿色项目识别认定,我行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出国内领先的绿色金融专业系统,实现了绿色业务识别(含智能识别)、环境效益测算、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赤道原则)、数据管理等模块的全面线上化,并引入人工智能手段提升绿色业务识别效率,实现对监管口径绿色金融业务的逐笔认定管理。系统上线以来,累计完成绿色业务识别2万余笔,涉及绿色融资3万亿元以上。
从银行业整体情况看,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从我行数据看,绿色贷款不良率一直保持在0.5%以下。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仍处于初步阶段,商业模式尚不成熟
金融界网:近年来,与绿色金融发展相关的政策制度日趋完善,相关绿色金融产品也日渐丰富。您认为当前的绿色金融市场是否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建议?
李理: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都迅速跻身全球前列,但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仍处于初步阶段,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目前部分新兴绿色产业商业模式尚不成熟。部分绿色项目的正环境外部性未能内部化,经营现金流不足以覆盖项目成本,需要在监管部门政策引导、绿色产业机构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下,根据绿色金融细分市场特点出台政策指引,不断推进产品创新,打造出更为成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二是针对绿色金融的激励约束仍需加强。绿色金融项目大都具有正环境外部性,普遍涉及金额较大,回收期较长,收益率偏低,目前绿色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政府与监管机构自上而下推动,需要进一步在财税、贴息等方面加强奖惩,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商业银行资源投入的“绿色导向性”。
基于以上问题,我建议,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促进资产负债匹配;另外根据银行机构的绿色表现,在监管评价评级、机构准入、业务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等方面予以激励。在合适条件下给予降低绿色信贷风险权重、对绿色金融进行定向降准等政策支持。
金融界网:近期,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业务活动覆盖面从信贷活动拓宽到各类绿色金融业务,兴业银行在这方面有何规划和举措?
李理:兴业银行将按照监管部门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重点关注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投融资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等四方面工作,更加重视内部控制和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业务体系建设,以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驱动力(行情838275,诊股),带动绿色金融业务稳步增长,为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大的兴业力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今日头条
图文推荐
精彩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