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铂金 >

数字经济时代村镇银行发展专题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2022-06-06 11:22:32

编者按:

村镇银行的经营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难题。要发展,村镇银行不得不寻求突破。身处数字经济时代,对于较为传统的村镇银行来说,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是不得不面对的话题;另一方面,直面科技力量薄弱、技术人才缺乏现状,找到适合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也是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必答题。本期专题,我们邀请专家和机构一起来探讨这些话题。

村镇银行数字化转型需“借力”

据统计,截至2021年末,银保监会共核准成立村镇银行1651家,机构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1300余个县(市、旗),县域覆盖率超71%,是农村金融服务的新生力量,在支农支小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曾经的农村金融改革亮点、被寄予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希望的村镇银行,近年来的发展却呈现出“急转直下”的态势。在数字经济时代,村镇银行该如何谋求生存之道?如何通过金融科技实现突围?

经营困局

事实上,作为我国银行体系中“年龄最小”“辈分最低”“个子最小”的村镇银行,其经营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难题: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容易被个别大股东操纵或与主发起行发生冲突;社会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不足,导致吸储难、吸储贵;市场竞争环境不公平(例如,根据有关规定,地方国库资金不能存放村镇银行;难以进入同业拆解市场等),导致业务发展缓慢;创新能力不足,简单复制主发行业务,业务品种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弱。

近年来,村镇银行的生存环境则进一步恶化:一方面,国有大行响应政府号召进入农村市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等互联网银行纷纷涉足农村业务,抢夺客户资源,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与村镇银行有较多业务重叠的农村信用社在纷纷通过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实现“轻装上阵”的同时,着力提升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的能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谋生”之道

从2006年底开始试点至今,历经16年艰难发展的村镇银行似乎已经到达“最危险的时候”。展望未来,村镇银行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村镇银行的未来发展有两个可能的“谋生”之道:

其一,与主发起行紧密合作,“借势”发展。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小个子”的村镇银行与其主发起行紧密合作是首选,也是最可能、最现实的发展方向了。这是因为,一方面,主发起行是村镇银行的控股股东,投入了真金白银自然会更关心是否能够获得回报;另一方面,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经营安全负有重要责任,通常会通过委派高管等方式直接参与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因此,村镇银行理所当然积极、主动地与主发起行“靠近”,充分借助主发起行在资金实力、产品创新、业务系统、营销渠道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提升村镇银行的业务能力和竞争水平。

其二,多家村镇银行形成联合,“抱团”发展。村镇银行规模普遍较小,面对多方竞争的压力,谋求多家村镇银行的某种联合或合作实现“抱团”发展,不啻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可以通过主发起行牵头,由同一家主发起行发起成立的多家村镇银行形成联合或合作,实现在某些业务资源的共享、管理经验的分享、技术系统的共用等,共同对抗市场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业协会、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等行业协会引荐,若干家没有“血缘”关系的村镇银行形成联合或合作,实现业务、资源、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互助,共同发展。显然,这种抱团模式需要更多的信任和合作,一旦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就意味着形成了某种更大规模的集体力量,有助于互帮互助甚至获取规模经济的好处。

必须指出的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村镇银行来说,不得不选择第三条“道路”,即被大行吸收合并,实现“融入”发展。事实上,村镇银行很可能会成为吸收合并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已成为普遍的共识的情况下,一些规模小、不良贷款高企、盈利困难的小银行可能无法正常经营,进而形成较大的金融风险,在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破产)不完善的前提下,通过并购方式处理高风险机构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借力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对于那些通过主发起行“借势”发展或试图多家村镇银行“抱团”发展的村镇银行来说,其未来发展依然充满挑战,因为它们必须直面对手们在金融科技“武装”下的竞争压力。

毋庸置疑,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发展金融科技、推进数字化转型方面显然更具优势。事实上,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等股份制银行以及北京银行(行情601169,诊股)等城商行乃至广州农商行、青岛农商行等农商行均已启动各自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或投入巨资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或与金融科技巨头合作,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助推数字化转型,向银行3.0时代或4.0时代迈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村镇银行还挣扎在常年亏损或大量不良贷款的泥潭里,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到金融科技领域,对已然形成浪潮的数字化转型大多只能“望洋兴叹”,甚至还停留在一本存折、几个物理网点、银行服务只能在网点办理的银行1.0时代。

无论村镇银行采取何种“谋生”之道,其未来的发展都必须高度重视能力建设、完善公司治理、提升业务能力。

一方面,要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秉持差异化的战略定位。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坚守“分散”“小额”的贷款原则,不仅是其体现设立初衷、履行社会使命的体现,还能有效的防范业务过分集中导致的潜在风险;秉持差异化的战略定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不仅是村镇银行形成发展特色所必需的,还能因此有效地避开与国有大行、农商行等机构进行过多面对面的竞争,形成实现差异化竞争格局,有助于提升其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发掘金融科技力量,借力推进机构数字化转型。尽管村镇银行体量小、压力大、困难多,但也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新生代客户逐渐成长并成为需求主体、数字乡村建设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发展金融科技、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必答题”,村镇银行也不能例外。

对于村镇银行来说,“借力发展”是其数字化转型的最优选择:如果选择与主发起行紧密合作“借势”发展之路,可考虑依托主发起行的科技支撑(前提是主发行的科技能力比较强),从发展线上业务(例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入手,加入微信、云闪付等主流手机支付平台,逐步推动村镇银行数字化转型。在这方面,中国银行发起设立的中银富登系村镇银行的发展经验值得关注。

如果选择通过多家村镇银行联合的“抱团”发展之路,可考虑共同出资自建科技系统或将系统托管给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从而实现发掘金融科技力量赋能村镇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目的。然而,在共同出资模式下,村镇银行无法回避复杂的治理问题和高昂的维护成本;在托管模式下,村镇银行将失去较多的自主权,还面临着潜在的数据安全问题。

在上述两种情形之外,借力某个技术合作方提升村镇银行的数字化水平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例如,河南中牟郑银村镇银行利用其本土线下优势与网商银行拥有的技术优势开展合作,由中牟郑银村镇银行提供农户名单,网商银行则通过卫星遥感信贷技术为农户授信提额,形成了一种“线下+线上”融合发展的模式,实现了村镇银行授信用户的大幅增加。

总之,村镇银行在夹缝中生存着实不易,在数字经济时代,村镇银行必须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