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铂金 >

宏观政策精准发力 经济实现开门红

来源:金融时报   2022-01-26 11:28:28

迈好第一步,展现新气象。“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运行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14.4万亿元,继2020年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后,迈上110万亿元新台阶;经济增速达8.1%,不仅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超过了世界人均GDP水平。

“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实现显著高于6%的既定目标,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规模占全球的比重有望提升到18%以上,彰显中国经济强大的活力和韧性。”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如是评价。

在全球经济贸易恢复仍较为缓慢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为何“一枝独秀”?2021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企业成本上升、能源供应偏紧等多重挑战,宏观政策精准发力,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在出台助企纾困措施的同时,改革创新不断布局落子,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不仅有效缓解了企业的暂时性困难,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也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长期性结构性矛盾打下基础。

2022年已经启程,我们要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稳定宏观经济大盘。2021年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如人民银行两次降准各0.5个百分点,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市场人士普遍对我国经济形势持有积极态度,宏观政策工具箱丰富,中国经济发展韧性足、潜力大,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稳增长政策发力见效

从2020年的101万亿元,到2021年的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实现了13万亿元增长,在多重压力下能实现如此大规模的增长殊为不易。“这个增量,按年均汇率折算合2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上一个比较大的主要经济体一年的经济总量。如果考虑汇率因素,增量不止2万亿美元。”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而13万亿元的经济增量背后,则是宏观政策精准有效发力,为市场主体轻装上阵、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政策环境。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全球领先,顺利实现了经济增速、就业、居民收入、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期目标。这离不开全年宏观政策大力、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并且及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相机调整。

2021年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冲击,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成本压力,能源供应偏紧干扰企业生产经营安排,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为突出。这其中,既有短期、暂时性因素影响,也有国内经济结构性、周期性问题。

精准研判经济形势,方能对症下药。面对经济下行挑战,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宏观政策围绕着稳增长精准发力,保持前瞻性、稳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中,针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问题,多部门连续出手保供稳价,加大增产增供、适时投放储备,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货币政策加力支持实体经济,人民银行在2021年7月份全面降准的基础上,于12月份再次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共计释放长期流动资金2.2万亿元。减税降费新举措致力于减轻制造业经营压力,对2021年四季度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现的企业所得税和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及随其附征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实行阶段性税收缓缴。

从分季度经济增速也能看出稳增长政策效果正在显现,2021年四季度经济两年平均增长率比三季度提高。此外,具体指标也能反映出在政策作用下经济正在逐步改善。比如,得益于国内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措施,2021年12月份PPI环比负增长,同比涨幅收窄,制造业企业成本压力得到缓解。

强大国内市场韧性凸显

即使面临多重风险挑战,中国经济“稳”的特征依然鲜明,并且亮点突出。从需求方面来看,2021年,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尤其是随着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国内循环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4%、13.7%、20.9%。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依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持续显现,消费继续回暖,与此同时,投资中也不乏亮点,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产业投资态势良好。而外贸可以说是众多经济指标中最亮眼的一个。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4%。以美元计价,我国外贸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全球贸易更新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贸易额预计约为28万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23%。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球总额的21.6%。谈及2021年我国出口超预期高增长,叶银丹表示,这主要是受益于全球经济回暖带动外需走强、全球疫情蔓延下我国出口份额增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高出口价格三方面因素。

不过,回顾2021年,消费、投资增长并非没有波动。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疫情多点散发对我国接触式、聚集性的场景消费形成持续冲击。2021年下半年以来,单月社零增速普遍低于上半年。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承压;受缺乏优质项目、财政支出进度偏慢等影响,基建投资不及预期。

总的来看,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市场规模空间广阔。郑后成表示,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和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实现预期目标,同时,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都将有利支撑消费稳健增长。

谈及投资,叶银丹表示,2022年,“稳投资”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考虑到2021年四季度以来专项债发行节奏明显加快并提前下达了2022年部分额度,“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陆续启动以及政策引导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基建投资有望迎来良好开局,充分发挥托底经济的作用。

高质量发展底色鲜明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增长动能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21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创新动能显著增强。另外,绿色低碳发展也取得新成绩。叶银丹表示,2021年,中国经济面临国际环境复杂、疫情局部反复、生产成本上升等困难,但宏观政策及时调整,精准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在促进经济稳定恢复的同时,经济运行中呈现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企业效益双高;出口增速、份额创新高,出口结构优化等亮点,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越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就越要透过眼前的困难看到问题本质,也越能凸显高质量发展的定力和决心。在国内经济增长明显承压的背景下,我们坚持不走依赖房地产、粗放发展的老路,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不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牺牲资源环境。从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再到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可以看到,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并非只着眼于解一时之困,而是优先考虑了长期的结构性改革,为经济长远发展谋篇布局。

8.1%的增长、114.4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为我国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2年,依旧要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宏观经济大盘稳定,把促进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高相结合。

谈及高质量发展还要从何处突破,郑后成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他表示,在经历前期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阶段之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国内产业也正从组装、低端制造等低附加值产业向技术、专利等高附加值产业演进。在此基础上,更要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卡脖子”难题,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