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白银 >

金融系统人大代表热议:绿色金融如何跑出发展“加速度”

来源:金融时报   2022-03-11 10:22:3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绿色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如何看待过去一年中绿色金融的发展?金融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打造可持续的绿色金融商业模式还需在哪些方面发力?全国两会期间,多位金融系统人大代表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下一步,绿色金融跑出发展“加速度”,需要在标准建立、激励政策、产品创新等方面发力。

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1.1万亿元。

“过去几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深度、广度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原银行董事长徐诺金表示,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支柱,需要创新具有可持续性的绿色金融商业模式。

从夯实创新发展基础角度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原行长周振海认为,应健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修订绿色产业目录、绿色信贷标准等,保证充分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拓展绿色金融标准覆盖范围,根据需求导向,加快推进一批急用标准的先行制定,如金融机构碳核算、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产品、绿色租赁等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

在激励机制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府参事、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原行长周晓强表示,要建立对绿色金融的风险分担、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机制,通过人民银行低成本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

金融机构则应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周晓强建议,要大力创新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例如,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质押贷款等。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目前,绿色金融项目的痛点问题是回报率低、回报期长、潜在风险因素多、投资规模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难以计量。”徐诺金强调,商业银行需要创新绿色金融业务模式,突破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短期化和规模化发展范式,创新长周期贷款产品,制定与绿色金融项目期限和利率相匹配的信贷方案,解决绿色金融项目的迫切需求。他进一步表示,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不走“吃息差”的老路。商业银行要深入分析绿色发展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融资服务需求,综合运用信贷和非信贷两种融资模式,实现绿色信贷产品做优做强,绿色债券做出特色,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做出创新,提供综合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2021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以现货交易为主,市场参与主体单一,内嵌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较少,市场缺乏投融资与风险规避功能。”周振海说。

“衍生品交易是碳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副行长王景武表示,以欧盟碳市场为例,其碳期货交易额占比可达90%以上。未来,碳期货、碳远期等碳金融产品有望逐步进入碳市场,提供价格发现、增强市场流动性、风险控制等重要功能,这将为金融机构发展碳金融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对于未来金融机构如何参与碳市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认为,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间接参与碳交易市场,创新推出基于碳排放权益的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产品,为开展绿色低碳转型的减排企业和碳交易项目提供信贷融资支持;开展碳交易项目咨询、财务顾问、账户管理等碳交易中间业务。第二步是直接参与碳交易市场,一是自身参与碳交易,在未来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可以设立碳排放交易基金,充当碳配额做市商角色,通过买卖价差获取收益;二是创新碳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碳金融衍生品,研发涉及碳定价、碳交易、碳履约等过程的保险产品,深度参与碳市场交易的完整周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