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白银 >

CWM50专家:通胀“虚火”可控 宏观政策渐趋正常化

来源:财联社   2021-05-28 18:22:19

财联社(上海,实习记者 徐川)讯, 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一些品种价格连创新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近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国民财富大讲堂”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渣打银行北亚及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均认为,助推本轮通胀走高的原因仍然是“虚火”,未来,随着宏观政策的逐渐正常化,通胀上升的压力也将有所回落,通胀水平总体可控。

中美通胀走势差异较大 我国通胀风险可控

就本轮通胀的特殊性来看,陈道富认为,由于中美两国对疫情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因此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和逻辑。中国的刺激政策更着眼于供给端,通过“保企业”来“保就业”,致使供给的恢复快于需求,并没有出现供需错位的通货膨胀。相比之下,美国的应对政策更聚焦于消费需求端,供给端恢复较慢,呈现出供需错位的走势,通货膨胀明显强化。

陈道富进一步表示,通胀问题所展现出的差异,也与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有一定关系。在去年疫情发生时,美国CPI处在低位,因此同比表现较为突出;而去年年初中国猪肉价格较高,CPI处在高位,同比变化并不十分明显。同时,他认为结构性的因素对于中国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在后疫情时期,中国更强调“碳达峰”、“碳中和”,这导致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更为突出。

陈道富预计,预期本轮通胀会再持续1至2个季度,在这一过程中,要格外关注居民的通胀预期。目前中国、美国、甚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居民和金融市场都有较强烈的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往往具有自我强化的特征,使PPI向CPI的传导效率比低通胀预期时更加强烈。但总体上随着供需两端逐步平衡,本轮通胀将有所缓解。

丁爽亦认为中国不太可能存在通胀持续上升的趋势。他指出,国内通胀的持续性和政策具有较大关联。目前来看,我国宏观政策持续常态化,其中货币政策比较明显,M2和信贷的增长同时在减速,慢慢接近名义GDP增速,逐渐回归至较中性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今年预算扩张较大,和去年相比只有广义赤字略微减少,前4个月的执行情况表明,今年中国的预算收入可能会大大超过预期,因为税收收入是以20-30%的速度增长,而支出同比增长只有个位数,甚至有些项目是负增长。因此,他认为在今年下半年GDP增长会出现减速,回归到潜在的增长率上。从上述政策走向看,并不会继续推动通胀上升。

张明认为未来我国可能呈现CPI温和上扬、PPI高位回落的趋势。他补充到,今年中国宏观政策的基调呈现正常化,能够对通胀产生压制。此外,他表示随着美元指数的回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了新一波比较明显的升值,这一定程度上亦可以抵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意味着折算成人民币后,我国的进口成本增长会有所滑落,这一趋势对输入型通胀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对冲手段。

此外,他指出,往期我国通胀较高位的时候,投资需求通常比较旺盛,例如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的增长较快,但今年这两块的增长前景都有较强不确定性,由它们带动的通货膨胀压力也是很小的。

张明判断,PPI会在未来三个月继续上升至较高位,但在下半年有望温和回落,而CPI将温和上行,今年下半年将会呈现出PPI增速回落、CPI增速上行的趋势。今年我国的通货膨胀仍然是可控的,全年CPI增速预计在1.5%上下,PPI增速预计在4%至5%左右。

大宗商品或双向波动,“搅局”问题将得以控制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被认为是推高通胀预期的“罪魁祸首”。多数大宗商品价格不但显著地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甚至显著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有些品种甚至接近2003、2004年时的顶峰价格。

张明认为,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一定程度上是对疫情后价格下跌的修复,因此不能再用疫情后的需求复苏来解释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未来上涨可能更多源于流动性过剩、通胀预期、金融市场投机力量驱动等因素,趋势上来看,过去两个季度以来的单边快速上涨基本已经终结,未来双向波动的概率会较高,因此,未来通胀加剧的情况可能随之结束。

陈道富则指出,本次货币投机力量对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对于期货市场的影响较大,因为有期货品种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得比没有期货品种的要更显著。他认为对期货市场可能产生的炒作,应适当采取一些政策给予匹配,同时政策的实施也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吸收与消化。

持续关注疫情发展,全球经济挑战犹存

在谈及疫情对经济的后续影响时,陈道富表示,疫情仍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外生变量,需要持续关注它在经济预期走势中的影响。其次,他认为针对疫情过于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带来的后遗症,可能已经开始显现,所以在后疫情时代,如何面对这些政策的后遗症,市场会保持高度敏感,政策处理也会非常谨慎,要保证经济的复苏苗头不被破坏。

陈道富强调,需要把疫情后政策的调整叠加在原有的全球格局演变中,在全球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应持续关注疫情逐步恢复过程中带来的新矛盾。他认为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原有的机遇与挑战将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譬如疫情突出了绿色环保概念,因此在政策着力点上,可能会更加强调碳达峰、碳中和,这必然会带来长期的影响。

在经济复苏不充分不均衡、财政政策明确收紧、地方债风险高发的大背景下,张明认为,今年的货币政策可能是非常纠结的,货币政策的正常化进程需要注意速度与节奏,避免收紧过快的情况。张明直言,一旦收紧过快,预计会导致长期利率快速上升,既可能对经济复苏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也有可能使得今年地方企业债和涉房企业债违约情况加剧。

在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4月纪要中,有些成员希望在今后会议中开始讨论量化宽松的减量。丁爽预计,在6月份的会议中讨论可能为时尚早,但随着美国通胀持续上行,在7月或9月,量化宽松的议题可能会被列入讨论议程,但真正实施可能要到今年底或明年初。

张明指出,在美国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如果我国的货币政策收紧过快,极有可能导致利差再度拉大,致使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因此他的建议是今年的货币政策要珍惜正常的操作空间,同时也应根据最新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来相机抉择。

对于货币政策的调整,陈道富认为需要紧盯通胀预期和产能扩张,从目前来看,国内启动产能扩张的力量较弱,主要是在一些高端制造业或新技术行业,而大部分行业其实是没有扩张的,市场上认为这种需求是暂时性的;此外,要关注内在循环、传统结构矛盾与新转型要求这三方面对经济带来的叠加影响。

他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需要“边走边看”,通过宏观审慎工具、总量政策等调控手段,动态调整货币政策,保持必要的灵活性,为经济改革与转型创造一定空间。

张明判断,预计今年中国的经济走势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长期看,将呈现出“中长期下行”和“短期经济反弹”的趋势组合。他表示,2012年至今我国经济增速不断下降,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再加之增长引擎向第三产业切换;短期影响则来自于疫情因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