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白银 >

[快讯]碳中和“钱力”十足 专家称顶层设计是关键

来源:全景网   2021-04-19 17:23:26

全景网4月19日讯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蓝虹近日在以《发展绿色金融高效助力“碳中和”》为主题的大金融思想沙龙上做主题报告时表示,绿色金融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只要制度设计合理,“碳减排”与“碳中和”行动完全可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她同时认为,绿色环保项目比一般的项目更稳健、风险性更小,未来“碳中和”是具有广阔前景的金融投资蓝海。

工业碳减排任务严峻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年排放总量达到98.26亿吨。但拉长视角,从历史排放总量上看,由于工业革命起步晚,中国在整个历史的总排放量中所占比例其实非常低。

另外,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来看,中国约为美国的一半,低于日本,只比印度和欧盟略高,排在第四位。

“这意味着中国在碳减排中的任务比发达国家更艰巨,因为我们的基础和别人不一样。”蓝虹将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比作盖房子,发达国家的房子已经建造完成,目前的碳排放集中在消费领域;而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盖房子的过程中,因此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

“消费系统的减排比较容易,而生产系统的减排相对来说难度要大一些,成本消耗也更大。”蓝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绿色金融不能帮助中国的碳减排找到一条弯道超车的路径,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之路会非常曲折。

对比美国和中国的碳排放构成,2019年数据显示,中国有56%都是工业排放,住宅消费和交通运输分别只占5%、8%;而美国最大的碳排放板块为交通运输,占比38%,而工业排放只有18%。

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板块,在技术特征中,工业板块的减排成本相对较高。蓝虹认为,中国的工业碳排放任务非常严峻。“我们急需发展碳捕获和碳储存技术,同时让这些技术可以大量地应用到工业中去。”

“碳中和”是金融投资蓝海

发展绿色金融,不管是技术的研发,还是新型基础设施等绿色项目的建设,都存在前期投入大、技术更新快等问题。蓝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一是需要建设以未来收益为导向的融资工具,二是建立政府引导的绿色风投基金,能够和金融机构分担开发项目的风险。

蓝虹提到,大部分绿色环保项目都是新技术、新公司,所以很难具有传统融资所需求的抵押担保物,也不可能有连续五年的良好财务报表。另外,因为是绿色公共项目转化而来,大部分项目都资金需求巨大,资金回收期长,需要长期融资。

但蓝虹强调,这并不代表环境和金融是矛盾的,相反,绿色环保项目比一般的项目更稳健、风险性更小。

绿色环保项目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一般来说未来收益稳定,虽然保本微利,但风险其实并不大。蓝虹认为,现在更多是因为市场刚刚接触这些项目,风险的种类和体现形式不一样,就会觉得这类风险难以琢磨。

蓝虹认为,目前阶段,完善绿色金融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控手段十分重要。“所有绿色金融的标价都是风险标价,当我们把风险降低之后,整个价格也就跟着降下来了。”

“当我们可以理顺‘碳中和’的风险管理系统之后,‘碳中和’所带来的收益管理就会变得非常强大。”蓝虹认为,未来“碳中和”是具有广阔前景的金融投资蓝海。

制度体系设计是关键

“当今天说到如何利用绿色金融助推‘碳中和’的时候,并不是在最初的摸索中,而是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径,也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去探讨。”

《京都议定书》是国际上先行的全球碳市场交易框架体系,由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投资、碳基金、私募基金参与到全球碳金融体系的构建当中。

蓝虹强调,绿色金融的制度体系和架构设计是关键。欧洲和美国的经验指出,只要制度体系设计合适,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作用,在绿色金融推动下,“碳减排”、“碳中和”行动是可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的。

“只有绿色金融制度体系设计好了,整个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行为才能调控到朝着‘碳中和’的方向发展,才能让整个国家的环保、金融、经济实现共赢。”蓝虹表示。

蓝虹认为,在构建绿色金融制度体系的前提下,可以设计出更多的绿色金融政策工具和手段。具体而言,应将“碳达峰”作为核心要素纳入绿色金融体系;征收气候变化税,设置碳基金;对绿色金融工具投资者实行税收优惠;建立财政与金融联动的绿色风投基金;对绿色低碳项目贴息;建立碳市场,促进碳交易;建立绿色金融学科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等。

“在绿色金融的支持下,‘碳中和’会转化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蓝虹认为,未来,中国的绿色金融支持会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样板。(全景网)

活动链接:https://rs.p5w.net/html/125886.shtml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