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白银 >

六部委: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

来源:中新经纬   2021-04-01 21:23:23

中新经纬客户端4月1日电 据科技部网站4月1日消息,近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方案指出,到2022年,科创走廊建设初显成效。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

来源:科技部网站

方案明确,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包括G60国家高速公路和沪苏湖、商合杭高速铁路沿线的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金华市,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9个市(区),总面积7.62万平方公里。

方案要求,到2022年,科创走廊建设初显成效。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布局达到较高水平,区域政策制度协同实施机制基本建立,一批改革创新举措集中落地,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掌握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显著增加。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年均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增3000家左右,引进高层次人才、应届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每年不少于20万人。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区域政策制度制定实施高效协同,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

方案指出,强化区域联动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延伸高端服务业链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打造产业升级版。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联合编制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布局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基因编辑等一批未来产业。以金融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成长创新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知识产权等轻资产质押融资,加快G60科创走廊征信平台建设。

打造协同开放的经济发展高地,在电信、保险、科研和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等限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跨行政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探索产业合作、税收分享、一体化统计新模式,打造创新政策联动区。推动产业链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产业、区位、要素优势,通过跨区域、多层次的产业分工,构筑区域联系紧密、产业配套完善、梯度转移有序的产业组织体系。

方案明确,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和协同联合攻关机制,加速成果转化,显著提升创新能力。

建立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机制。国家科技计划优先考虑区域内优质科研机构参加。组织实施G60科创走廊重大科技项目,促进央地联动和科技资源跨区域流动,协同攻关重大装备、关键环节,吸引和培养关键人才,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国际领先的技术集群,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国产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有效破除制约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深化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互认互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创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大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人才资源服务园等创新创业平台。

方案指出,聚焦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典范。以产业发展提升城市能级,以城市发展支撑产业转型,打造便捷交通网络,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

健全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沪苏湖高铁、沪嘉城际轨道等工程建设,推进区域内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有机衔接、便捷换乘。加强标准统一的建设用地管理,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进一步盘活存量低效建设用地,推进落实国有建设用地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相关政策,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土地配套政策。

一体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全面部署IPV6,加快5G商用进程,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志解析体系建设,加强上海松江区等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构建全要素、全价值链、全产业链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示范带动产城融合发展,依托上海临港(行情600848,诊股)松江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嘉兴科技城、合肥滨湖科技城,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打造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标杆。

方案还提出,着眼深化改革和优化服务,共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探索创新改革举措,优化政府服务管理,合理分配创新收益,持续提升开放水平,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要素资源配置供给,协同推动区域营商环境提升。协同推进创新改革试验,打造高效便捷统一的政务服务生态,优化创新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建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中新经纬APP)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