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董事长贺青:从三方面进一步探索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
来源:证券日报网 吴晓璐 2021-01-28 15:24:20
本报记者 吴晓璐
1月27日,上海“两会”闭幕。持续推动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继续集聚一批功能性、总部型机构,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等一系列举措,入选今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
“上海持续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具有金融先行优势和高端人才优势,”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党委书记、董事长贺青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上海可以从加快构建更加完善、发达的要素交易功能市场;加快推进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改革,更好地发挥其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高地的功能;加快提升本土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母级投资银行等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探索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国际金融中心
主体架构已经确立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274.8万亿元、增长17.6%,科创板上市企业215家,上海上市企业融资额、总市值均居全国首位。证券市场筹资额、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
“2020年,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多方面取得斐然成绩。”谈及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贺青表示。
第一,金融市场容量大幅上升。2020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拉动全市经济增速1.5个百分点。在融资方面,上海上市企业融资额、总市值均居全国首位。全年金融市场成交额超过220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6%。从主要金融市场看,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成交额增长29.4%,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交额增长65.8%,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额增长35.8%。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上海金融业发展取得如此巨大成绩,实属不易。
第二,国际金融中心主体架构已经确立,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首次跻身全球第三。2020年,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主体架构已经确立。在框架体系方面,各类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金融要素已经齐备,中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在内涵方面,上海金融中心价格发现和人民币支付清算功能日臻完善,上海显然已经是全球人民币支付清算的核心枢纽;在开放水平方面,上海的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我国的A股、债券相继被纳入各大主流国际指数,沪港通、债券通、黄金国际版等相继推出,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在上海布局;在发展环境方面,上海金融中心的法制、信用、人才环境更加完善,会所、律所、征信、评级机构等金融专业服务机构加快在上海集聚,金融从业人员达到50万左右。
第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升经济转型更加亮眼。除了科创板支持科创型企业外,上海金融业通过银行、证券、创新投等机构大力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高端产业的发展;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2020年,上海全面推动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不断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金融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支持,G60科创走廊进一步壮大,有力带动整个长三角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硬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
具有三方面重要意义
上海市表示,今年上海要聚焦强化“四大功能”,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上,持续推动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上,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在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上,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上,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贺青认为,在当前背景下,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具有三方面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将科技创新提升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创板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初心,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科创属性评价标准,积极服务于那些积极贯彻国家战略、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勇于突破技术短板、市场认可度高的科创企业,为它们提供资金和支持,切实提升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有助于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市场主体作用。从全球科技创新规律看,资本市场在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更高效率、更具活力的领域协同聚集。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细胞,是市场中的主体。通过支持上市公司建立健全股权激励等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创新源动力,肩负起引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的使命,并提升我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的优势。
三是有助于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的。科创板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资本市场结构的重要安排,让创新创业企业能够直接对接资本市场,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同时,这些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企业能够在科创板及时上市,将对股市产生结构性优化作用,通过未来的持续增长为所有股东带来大量稳定的收益,亦为金融资产的投资和回报夯实了基础,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从而产生风险。
三方面进一步探索
金融业对外开放
谈及持续推动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贺青表示,在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上海存在着金融先行优势和高端人才优势。
“金融先行优势方面,证券交易中心、货币市场中心、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中心、期货交易中心等一系列要素市场先后落户上海,同时吸引大量国内金融机构总部和境外金融机构落户上海,已形成不可复制的金融集聚优势。同时,上海凭借自贸区建设的先行先试,目前在货币国际结算、海外项目承保、境外项目离岸人民币投融资等方面取得较多成功经验,这为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高端人才优势方面,通过多年的培育与引进,上海已经拥有一支数量庞大、专业齐全、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为上海的金融开放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贺青进一步解释道。
贺青认为,未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探索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一是加快构建更加完善、发达的要素交易功能市场,提升人民币资产的定价权。建议稳步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加快上海人民币支付、交易、清算中心建设,提供包含利率、汇率、商品、债券、股票、不动产等全品类的人民币金融资产,提升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进而成为全球投资者交易和配置人民币金融资产的中心,并逐步确立人民币资产的定价权。
二是加快推进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改革,更好地发挥其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高地的功能。以落实“RCEP”为契机,借鉴伦敦、中国香港、新加坡在构建自贸法制化监管架构方面的成熟做法,推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尽快形成“零关税、低税率和简税制”对外开放高地,并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法律制度体系和金融监管框架,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可预期的、可信赖的法制保障。
三是加快提升本土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母级投资银行。拥有一批具有强大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本土金融机构,对于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能更好地助力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点。落实到证券行业,应加快打造一批航母级投资银行,以便支持国际化布局,提升跨境服务能力,应对金融对外开放产生的现实需要。
(编辑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