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风格巨变,百亿明星私募业绩频变脸,发生了什么?冷思考后,各方纷纷变招
来源:券商中国 2022-08-21 09:22:05
2021年以来,A股市场风格巨变,外部风险不断,私募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明星私募业绩变脸、老牌私募黯然掉队,就连曾经代表行业翘楚的百亿私募队伍,也开始呈现明显分化。
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后发现,投研能力不足、管理理念失当、募资过于激进、服务意识淡薄,是不少掉队百亿私募身上所呈现的共性问题。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选择私募管理人和产品的难度加大;一些专业机构为了追求超额收益,也开始放下对头部明星的执念,将目标更多转向腰部以下潜力私募。
每个行业都有“新陈代谢”,私募行业同样如此。令人欣喜的是,虽然身处逆境,不少私募正积极调整、苦练内功,期待寻求新突破。
百亿私募分化,退步机构增多
券商中国记者对比私募排排网2021年底和今年7月最新发布的百亿私募名单发现,重阳投资、嘉恳资产、赫富投资、申毅投资、清和泉资本、呈瑞投资、宁波宁聚、煜德投资、思道科投资、和谐浩数投资、泛海投资、星阔投资、礼仁投资等13家私募退出了最新的百亿私募名单。
仅从管理规模看,头部私募扩张脚步有所放缓,这与前几年行业一路高歌猛进的景象迥异。至于最关键的投资业绩,百亿私募间更是严重分化,业绩变脸的情况越来越多。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21年,在105家百亿私募中,有业绩展示的私募管理人为88家,当年平均收益为12.95%,其中70家百亿私募2021年实现正收益,占比为79.55%。今年110家百亿私募中,有业绩记录的89家百亿私募,年内整体收益为-3.93%,其中仅29家百亿私募实现正收益,占比降至32.58%。
私募整体业绩下滑的核心还是市场原因,今年A股的确表现不佳。不过,一些个体公司最近几年的业绩变脸会更加扎眼。记者从多家渠道获得的私募净值表显示,相关渠道代销的股票私募产品今年收益大面积为负,业绩表现较前两年明显下滑,部分2020年成立的明星私募产品甚至至今仍未取得盈利。
比如,某渠道代销的“***价值中国优选系列”产品,成立于2020年11月,至今年7月底累计亏损超过30%,在该渠道代销名单中排名倒数第一。而该管理人同类型产品前一年收益超过50%,排名业内前列。此外,名单中还有多家百亿私募出现了2021年后业绩变脸、大幅跑输市场的窘况。
今年来看,百亿私募也是问题不断。知名私募希瓦资产旗下有产品年内跌幅超过40%、较高点回撤逾60%;正圆投资最新曝出大幅亏损,多只产品年内下跌超过30%,还有数只产品跌幅超过50%,基金经理因此致歉。
明星私募掉队背后的共性
通过对业内的采访,记者尝试梳理出明星私募掉队现象背后的一些共性问题:
问题一:投研路径依赖严重、进化迭代缓慢
对一家私募机构而言,投研能力是重中之重。业绩大幅跳水、管理规模下滑,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投研能力没有跟上。
梳理这些年的掉队明星私募可以发现,其中不少私募管理人在投研上存在路径依赖,习惯“躺赢”。而这类私募有些又过分强调个人光环,投研团队配置不足。在风格巨变、极致分化的市场中,一旦核心人物对变化理解不足,整个团队都丧失了自我进化迭代的勇气和能力。
“从投资方面看,主要还是风格偏离,大周期的切换没有把握住。之前的盈利与规模形成正反馈,要做大规模的换仓等于要否定过去比较长一段时间的盈利模式,需要投资经理非常冷静理智才能做得到。每一轮切换都有人掉队、有人兴起,大家之所以感觉明星掉队,是因为所谓明星大多数是上一轮风格的适应者和幸运者。”谈到这个问题,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夏盛尹称,今年掉队的百亿私募主要是几家量化策略和主观多头策略私募,部分管理人靠抱团股市场的风口起来,当遭遇今年的极端行情,又很快陨落了。
“一方面还是硬实力的问题,业绩出现大幅回撤,比如一些管理人去年集中押注白酒、互联网等行业,今年的业绩就比较惨。今年6月以前中证500指数持续回调,指增产品遭遇大幅回撤,后续随着中证500指数反弹,量化策略私募大概率还是能跑回来。”他说。
最近两年A股市场确实极致分化。沪深300指数去年全年下跌5.2%、今年跌幅超过15%,可新能源、新能源车等赛道却连续火爆,相关个股更是涨幅惊人。加上疫情反复和宏观局势变化,这样的极端环境对私募投研提出了重大挑战。
“A股机构化进程加速,市场效率越来越高。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换速度很快,那些大家都看得懂的明星企业,已经长期被充分定价、甚至高估,配置这类公司很难获得超额收益。这就要求基金经理和团队持续进化、拓展能力圈,不断去发掘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的机会。”有私募基金经理指出。
问题二:管理理念失当、缺少合伙人文化
也有一些私募的问题出在管理上,公司管理理念和机制不当、缺少合伙人文化,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对公司骨干激励不足,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受挫,严重的甚至导致核心人员分家出走。
“私募基本都是创业公司,老板对公司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私募创始人又以投资经理出身居多,有些对公司管理考虑得过于简单。这在公司规模小的时候问题不大,但到了一定规模后随着公司利润增长、人员增加,很多问题就会凸显。还有些私募的大股东并非公司核心基金经理,这种架构就更考验老板的格局和管理能力了,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管理分配方面的摩擦。”有渠道人士表示。
2019年,知名量化私募锐天投资对外公告,宣布其投资经理高亢离职,理由正是对公司发展愿景和理念的不同。锐天当时称:“鉴于公司两位投资经理徐晓波与高亢对公司发展愿景和理念各有坚持,经理性沟通,现两位投资经理决定按自身的愿景独立发展。近期高亢先生将携其Alpha策略团队离职,独立运营。”此后高亢创立新公司衍复投资,规模不到一年时间就突破百亿,而锐天则一度受到较大影响。
2021年的一个案例更加典型。当年私募圈屡次传出于翼资产团队不合的传言,称公司投研核心陈忠可能离职,引发部分客户赎回于翼资产旗下产品。此后传言成真,7月陈忠加盟冲积资产,后者管理规模也是迅速突破百亿,于翼资产则很快泯然众人,退出百亿私募行列。坊间传言,陈忠在出走前就与大股东在关键问题上产生了很大分歧。
“私募行业早已告别单打独斗的年代,现在越来越重视团队作战、倡导合伙人文化。百亿私募少则三五十人,多的有几百人,公司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成为重要环节,没有好的机制根本留不住顶尖人才。有长期生命力的优秀私募一般都很重视管理,最初我们在遴选私募时不太关注这个问题,现在会专门考察这块。”上述渠道人士还称。
问题三:市场高位发行、募资过于激进
此外,有的私募在市场亢奋期募资过于激进,一旦超出自身管理能力又遇上行情转向,就很容易由盛转衰。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有些私募规模过度扩张,在市场高位时大面积募资,投资过程中风格又不断漂移,脱离了私募的专业性和绝对收益目标,这对投资人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表示。
他还特别提到了上海的一家大型私募。这家私募由前公募大佬创办,在业内颇具声望。2019年、2020年,A股整体走牛,该私募的二级产品表现不俗。凭借大佬光环和良好业绩,管理规模一路快速增长。
2020年底至2021年初,在管理规模已经不小的情况下,这家大型私募继续在渠道大举募资。由于当时市场情绪相当亢奋,新产品仍受到热捧,期间募集规模超百亿。
谁料此后股市风云突变,2021年,这批产品跌幅超过20%、大幅跑输基准,同期沪深300指数只下跌了5%;进入2022年,A股整体走弱,该产品的净值也毫无意外地继续下落,已跌至0.6附近。高位入场的投资人损失惨重,昔日的明星私募在业内口碑也是急转直下,最终形成“双输”局面。
“现在渠道和投资人只要一提到这家公司,都免不了哀声叹气。他们不少产品还有锁定期要求,客户即便想要止损也没法赎回。私募追求绝对收益,市场高位发行的产品,运作时理应更谨慎才对,但这家私募显然没能做到这一点。不过,渠道过于关注管理人短期业绩,也在私募募集上起到助涨杀跌作用。财富管理行业在中国仍处早期阶段,有相当多代销机构直到今天仍然很不专业。”上述私募人士直言。
在上月底举行的“2022中国基金业峰会暨第七届中国‘金长江’私募基金发展高峰论坛”上,多位私募大咖参与了“私募行业初心和进化”话题的讨论。几位嘉宾都认为,私募机构应当保持自身特色,对管理规模要有所克制,做好负债端匹配,同时提高投资能力、增加工具运用,努力给投资者创造更好收益。
问题四:服务意识淡薄、投后沟通不足
最后,部分私募还存在服务意识淡薄、投后沟通不足的问题。由于缺乏互信,这类私募在逆风时往往会被投资者很快抛弃。
“另一方面部分管理人不注重与客户的投后沟通,当业绩大幅回撤时甩锅市场,仅通过市场人员应对投资者,导致赎回、规模掉队。应该理性看待百亿私募成员的‘新陈代谢’,遭遇极端行情,业绩回撤与赎回,进而阶段性规模下降也属正常现象,关键还要看有没有能力做回去,私募管理人应该以投资者赚钱为首要目标,专注于长期稳健增长,持续获取复利收益,不断提升投资能力与自我突破,百亿规模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夏盛尹指出。
比如华东地区一家新锐量化私募,公司成立于2020年。2021年初开始发行产品,最初产品表现一直不错,2021年底公司管理规模就突破百亿。不过,今年上半年,该私募的产品业绩突然连续下跌,部分产品净值在5月甚至跌破0.85的传统预警线。从渠道和客户的角度,这个时间节点最需要与管理人沟通,但这家私募的核心人员却不愿出面解释,最后导致客户大量赎回。
管理人轻视与渠道、投资者之间的沟通,类似的情况在百亿私募里并不少见。还有人向记者讲述了前些年行业里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北方某大型私募的创始人参加某知名渠道的内部路演活动,因有人向其询问有关该私募销售离职的问题,引发这位大佬质疑和不快,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彼时,这家私募业绩骄人,但这两年也感受到了市场波动的压力。
“客户沟通上能否持续并且一以贯之,考验管理人的耐心与预期引导能力。”华东某大型私募在总结自身问题时做出了这样的思考。
新形势下各方积极求变
全球动荡、经济转型、市场巨变,私募基金获取业绩的难度正在加大。面对复杂的新形势,不少私募管理人、渠道方和投资者,已在积极求变。
北京某大型私募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去年该私募就加强投研组织了多次会议讨论,最后结合市场变化做了一定调整。“我们公司以前是自下而上翻石头,去年在投研部门搭建中台,做产业链基础研究,深挖行业上下游,强调贴近行业、贴近一线、贴近公司,对产业和公司的基本面比以往跟得更紧。”她说。
上海一家大型私募人士称,他们公司有些基金经理对研究团队的沟通不充分,信任度还不够,容易导致投资工作的单打独斗,如何加强从研究端到投资端的转化能力是亟需破解的课题。
加强投研能力是私募应变和调整的主要抓手。记者注意到,一些团队制的老牌私募已在内部培养、推出新一代基金经理,以此丰富和迭代自身的投研风格。还有些私募则是在外部积极招募投研人才,保持开放和能力进化。
此外,百亿私募越来越重视管理规模和能力的匹配,在募资上更为审慎,同时协调搭建前中后台队伍,提高服务能力。其中有些甚至宣布封盘,集中精力把现有规模做好。
渠道和投资者也在调整策略。据一位券商人士介绍,现在很多代销机构放下了对头部明星的执念,将目标更多转向腰部以下潜力私募,而高净值客户在认购私募产品时也会货比三家,冲动投资的越来越少。
“虽然各家公司起起落落,但私募行业的发展是不会停止的。一批中小私募新锐会在新一轮行情里成长起来,传统头部私募等待自我迭代、新技术和新模式去推动下一步扩容。”有专家指出。
中国基金业协会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到20.39万亿元,较上月增加4200亿元,环比增长2.10%,时隔三个月后重返20万亿元上方。其中,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85344只,存续规模5.98万亿元,环比增长3.3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今日头条
图文推荐
精彩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