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

宏观政策工具箱“弹药”充足 我国经济将持续高质量发展

来源:金融时报   2022-01-26 11:22:22

特邀嘉宾: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连平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温彬

西泽研究院院长、教授 赵建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了良好开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下简称“三重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中国经济将如何应对挑战、化解压力?经济增长动力有哪些?宏观政策将如何发力稳增长?针对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三位业内专家。

主持人: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今年经济开局面临的压力?未来能否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连平:2021年,我国经济处在恢复过程中,出口增长强劲,投资和消费运行相对平稳,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了良好开局。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但应该看到,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我国经济已经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先进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广的国内市场,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日益健全和完善的宏观政策框架及调控体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都具有充足的调整空间,可以为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运行提供有效制度和政策保障。

温彬:2021年,面对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持续升温等挑战,我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今年开局,一部分压力已经有所缓解,一部分压力仍然不容忽视。

就供给而言,去年下半年因“能耗双控”和“限电限产”导致生产收缩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企业生产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升,供给逐渐修复;就需求而言,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支持下,需求出现改善迹象,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但小型企业景气度、社会融资需求等指标反映出实体经济需求仍然偏弱;就预期而言,近期,各部门各方面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实施,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没有变,经济韧性强,发展潜力大,未来更多稳增长政策将继续出台实施,有望形成合力稳住经济基本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赵建:2021年,中国经济在疫情反复不定、各种外部冲击和内部压力下,在全球仍然表现出“一枝独秀”的稳步增长态势。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为2022年的宏观政策思路指明了方向。2022年,针对制约经济复苏回暖的因素,政策层将在稳增长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当下,中国经济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并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实现稳健发展的势头。一方面,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政策层已经开始实施相应的逆周期调节措施,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充足;另一方面,内生的周期性力量也正在积蓄。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有筑底回暖的势头;此外,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经济结构性力量在应对经济下行时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主持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时提出,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2022年,“稳”的基调在宏观调控中具体如何体现?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政策如何更好有机结合?

连平:2022年,作为宏观调控两大政策,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会持续突出“稳”的基调,稳字当头,稳中有进。

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和可持续,提升效能。具体将以保市场主体、保收入和保就业为实施对象,加大对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与民生相关的支出力度;运用去年结转和今年新增的专项债所募集的资金,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出台新的规模性减税降费政策,助力企业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稳住中小微民营企业经营环境;注重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常态化监测,稳妥化解存量,遏制增量。

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一是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二是积极做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加法”,精准发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健全市场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政策效能,稳定并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四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服务,降低企业汇率避险成本。

温彬: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的基调在宏观调控上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要形成合力。稳增长要形成“几家抬”的格局,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协调,就业和产业政策要配合,共同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再如,要靠前发力。受经济增长基数较高和下行压力传导影响,今年一季度是我国经济增长压力较大的时期,稳增长政策要早出台、早实施、早见效。

当然,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有机结合也是“稳”的体现。跨周期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平衡好去年和今年的经济工作,努力保持经济增长和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平滑年度经济增长曲线。逆周期政策主要是熨平经济波动,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着重发力,稳定经济基本盘,防止出现“硬着陆”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赵建:跨周期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指统筹考虑短、中、长周期的平衡关系,尽量站在中长周期的角度考虑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面对短周期的波动要有“政策定力”。不能因为短周期的波动采取过度的逆周期调节政策而影响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当经济发生波动的时候,要注意区分波动的来源是暂时的短周期扰动,还是中长期的问题。要储备好政策工具,留足“粮草弹药”,保持好足够的政策空间。

主持人:如何看待2021年全年“三驾马车”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今年的特殊环境下,今年经济增长的动能是否会有所变化?

连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3个、1.1个、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4%、13.7%、20.9%。2022年,在政策强有力推动之下,内需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基建投资将会从年初开始大幅加速,2022年将是基建投资“大年”。制造业投资仍将会保持较高增速。基建投资以及消费和出口都会给制造业投资带来推动作用。国际市场需求缺口继续存在和国内全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出口能力,将继续支持出口增长。从总体上看,2022年“三驾马车”将保持平稳并有改善,内需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关键的积极作用。

温彬:整体上看,去年内需和外需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都发挥了较大作用。对于外需而言,在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外需较旺盛的带动下,我国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疫情之前的平均水平。对于内需而言,全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比2020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说明内需仍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力量。

就今年而言,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和国际供应链复苏更加完善,我国出口增长或面临一定压力,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会有所回落。内需方面,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消费有望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今年初以来各地集中公布投资计划,一大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未来“两新一重”、民生领域补短板、创新驱动投资等具有较好前景,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将加快回升,发挥关键性作用。

赵建:2021年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上,“三驾马车”的贡献可谓各具特色,总体上表现出“消费压舱、出口亮眼、投资趋弱”的格局。在这个动力格局下,2022年稳增长意味着主要是要稳投资。净出口在2022年会继续保持比较好的势头。在2022年经济增长的动能结构上,要在总量上保持一定的增速,最主要的是要提高投资的贡献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