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陈方勇:地产觉醒“新逻辑”
来源:焦点财经 2021-07-28 17:22:03
【编者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见证城市生长,寻找焕新力量。搜狐焦点推出“未来城市想象力——2021中国城市更新实录”特别策划,焦点财经对话城市更新“先行者”,开启未来城市想象力。
作者 | 王泽红
出品 | 焦点财经
从MCN机构遥望网络、马云第一个合伙人何一兵的脸脸、阿里的太极禅苑,到张蓓的十里芳菲度假村落,再到新晋人气地标天目里,这些现象级产品迎来了一批地产“取经人”。
杭州,是他们走访的第六个城市。
带队人之一是陈方勇,他们的HuanXin聚集了一批渴望转型升级的地产高管学员(他们称之为“Xin使”),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实地探访、解析一些潮流地标或人气项目。
这些产品很难与地产关联起来,但恰恰是与地产未来相关的,是未来需要的内容。
参与走访的Xin使每期仅有二十多个人,他们对人数限制很严格,为了决绝混圈子的现象出现,每一期的学习班招人都有一个共同逻辑“三生融合”,即生命、生活、生意。
“宁缺毋滥!仅是为了做生意来搞关系,是很难长久的。Xin使之间要有相同的价值观,当前地产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走到了转型的关键口,大家有共同的困惑和焦虑,想要寻找一个新方向,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新思考。”
所以,每一次走访参观的项目都很前卫潮流,看似与地产无关,实则对地产高管们启发很大,如第一期走访上海时参观蔚来汽车、B站、潮流新地标TX淮海,后续的北京首钢园、SKP-S、同仁堂知嘛健康,西安的袁家村、大唐不夜城、长百新市、小寨赛格,成都的猛追湾、麓湖、玉林社区,深圳的腾讯总部、中城新产业、南头古城等。
它们都是现象级企业或项目,难道都是用钱砸出来的吗?不是!毫无疑问,它们肯定做对了什么,我们需要探讨和发现这些新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
地产新逻辑
走访是发生在疫情之后,但想法却源于疫情期间,当时是商场圈的至暗时刻,但线上的私域流量却异常火爆,这引发了陈方勇的思考:
“商业可以脱离平台,脱离渠道,甚至是脱离空间吗?如果是这样,那线下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他走进了死胡同。
之后的半年,陈方勇一直在纠结,碰见懂行的人就拉着聊天。为了验证其中的道理,他自己还曾在朋友圈直播带货。
“线下玩法确实有一定的逻辑存在。反过来看,实体商业也并没有到绝望的时候,但老路一定是走不通了。”经过一番思想碰撞和亲身实践,陈方勇解开了这个困扰他许久的矛盾点。
结论是:之前纯粹的甲乙方关系,靠地段和靠流量的玩法,放到现在的商业运营中是有问题的,以后商场与商户需要共同营造流量,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陈方勇将之称为 “商业从Xin出发”,主要包含三个“Xin”:第一,从内心出发,要从用户思维考虑,摒弃旧有的甲方思维;第二,芯片的“芯”,商业路径和方式要不同,坐等客户来的老路要变换;第三,新旧的“新”,需要有能够与新消费人群对话的东西,只有找到新生才能焕新。
回归到地产本身,地产未来大量的存量该怎么办?
“房地产逻辑肯定走不通了。”陈方勇和他们的Xin使们走访了六个城市后,发现房子是绝对不缺的,那么大量过剩的房子最后要干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在他看来,政府层面也在觉醒,更喜欢能够带来产业的房企。一个明显的转折就是土地财政的终结,这个政策出台的一大目的,就是要推动城市未来土地财政转型,须向产业财政和人才财政靠拢。另外一个转折,则是“集中供地”。
集中供地“抢地潮”下,房企为了补充“弹药”陷入“薄利抢地”甚至是“亏损抢地”的尴尬境地,多数房企为了维持规模增长,保证核心城市市占率,不惜牺牲利润也要抢到目标地块,利润空间有限。
杭州首轮供地结束后,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更是喊出“努力做到1%-2%的净利润水平”的话语。万科是率先提出“向管理要红利”的企业,但即便是万科这样企业的员工,也表示无可奈何,陈方勇与万科的朋友曾有过交流,他们也认为高价抢地“后遗症”明显,盈利难的局面或将长期存在。
北京首轮集中供地结束之后,陈方勇与他的业内好友曾讨论,30宗土地揽金1109.7亿元,最后可能赚到钱的土地不到10%。
相比之下,收并购、城市更新和产业勾地等多元化拿地方式,尤其是城市更新,由于成本低、利润高,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2021年,“城市更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所以,城市发展也更希望具备城更能力的企业,愿意与城市共同发展,而不是像传统的快周转模式,房子盖完售罄后便结束了,前者更受地方政府的青睐,原有的房地产逻辑已经走不通了。”
在上海走访TX淮海时,发生了一件事令陈方勇印象颇深,有一名Xin使来自成都楼宇经济促进会,各个走访项目的具体情况,随时向领导汇报,B站面向Z世代的二次元文化、上海TX淮海的新消费模式都让他们眼前一亮,主管领导很快就亲自赶到上海实地考察对接,想要力邀他们去成都落地。
“能够带来产业,促进城市发展的企业,现在成了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饽饽。类似成都、广州、深圳、西安这种城市,已经走过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到了要重新定位城市形象的阶段,需要向国际化发展,需要人才,需要产业的置换。”
“城市的发展逻辑在转变,不仅仅是在抢人,优质的企业也在被抢。”陈方勇表示,房企的思维也需要进行转变,这也是越来越多房企成立城市更新事业部的底层逻辑所在。
房企竞争要领
“现在房企参与城市更新,已经弱化关注企业的建筑能力,而是更重视其招商能力、运营能力以及产业的带入能力。”
在陈方勇看来,很多房企的建筑水平已经趋于标准统一,建筑质量相差不会太多,特别是TOP50房企。所以,想要在城市更新领域大放异彩,比拼的不再是建造水平,这已经成为了一项最基本的能力,有没有强内容、强产业和强市场更为重要。
潍坊市一个区的高层,曾经特意加陈方勇的微信,畅谈城市更新,其中一个话题很能支撑这个观点,该区有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城市更新项目,接活的企业很多,但都不是他们想要的,“这个活大家都可以干,但他们引入不了我们想要的产业”,陈方勇对这句话印象很深。
现在政府推出的很多项目,不再是PPP或者棚改的逻辑,而是城市更新的逻辑。所以,不仅是房企,很多金融机构也在成立城市更新团队,甚至也包括信托机构。
“但一定要区分清楚,城市更新不属于房地产范畴,城市更新属于拉动内需型,而房地产是属于风险防范型。”
二者的区别显而易见,“三道红线”为房企融资上了一道紧箍咒,而金融机构投资城市更新领域则是被鼓励的,差别很大。“
目前,国内首批9只基础设施公募REITS已经上市,涵盖高速公路、工业园区、仓储物流、污水处理和垃圾发电等资产类型。在这种背景之下,很有可能下一批就是住房租赁REITs,这实际上就是为持有者提供了一条退出通道,对整个城市的发展也是一种改善。
所以,城市更新的本质是拉动内需。房地产其实是制造业逻辑,不断地买地、盖楼、卖房逻辑;而城市更新则不同,是服务业的逻辑,核心是在做服务。这一点,陈方勇与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主席、高和资本合伙人苏鑫不谋而合。在此前的采访中,苏鑫也向焦点财经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存量的事情不是建房子,而是在于你能不能抓到核心客户,有没有更多的人来为这个事情而买单,这个才是它的要义。”
城市更新是一条全新的赛道,想要成为有力的角逐者,需要具备强硬的实力,显然大房企更具优势。“但是,这个大与原来的大是不一样的,不是排名高、规模大的意思,而是指城市服务能力。”
谈到这里,陈方勇提起了万科,这些年参股普洛斯、并购印力、万物云从物业服务升级到空间科技服务等动作,就是在构建自己的城市服务能力,向城市服务商转型。
相比于万科,陈方勇更推崇左晖生前就已经启动的愿景集团,不仅是因为他个人对左晖的敬佩,更是因为愿景参与的劲松小区改造,已经成为了全国老旧小区典范,已经证明了自己城市更新的能力和实力。
陈方勇经常与愿景集团董事长陶红兵经常交谈专业、深度的问题,各个城市的垃圾处理问题是二人共同关注的话题,如果能够帮助解决这个难题,将会得到政府的认可,获得海量的在管面积。
二人偶尔也会闲聊,透过老陶,陈方勇对愿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愿景不仅是城市更新企业,还具备物业服务的能力,目前的在管面积已经超过一亿平方米。
市场上都认为万科的万物云是最大的物企,可在陈方勇看来,愿景未来将会是最大的物企。愿景通过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已经管理了大量的小区,旗下的物业公司管理规模已经在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而房企的物业管理空间,大部分被限制在母公司提供的项目里,即便通过收并购可以增强外拓能力,但第三方项目占比终归很小。愿景则不同,通过突出的城市更新能力参与城更项目后,可以接管大面积物业服务项目,而且还是政府买单,成长性很强。
“一旦获得认可,在管项目可能是以整个片区为单位增加。”
陈方勇将城市更新分为三类:第一,拆除重建。广东很多项目就属于这种,全部推到重来;第二,有机更新,或者也叫综合整治。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第三,老旧小区改造。
在这种分类之下,房企参与城市更新主要有四个模式:
第一,广东模式。简单而言,就是一二级联动,以拿地为目的的方式参与,只是周期比较长;
第二,上海模式。也可以定义为有机更新,既在保留传承基础上做置换、迭代,又特别注重保留有趣的内容;
第三,北京模式。大多是政府主导,国企参与比较多,不是偏市场化的逻辑;
第四,未来社区模式。这是综合了新加坡、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一种新模式,实质上是城市重塑,整体上是一个城市运营的逻辑,目前国内还没有特别成熟的案例。
在这些模式之中,所以房企均有参与的机会,但是综合能力更强的企业,优势更大。比如地方政府主导的片区更新,中小房企参与的机会很小,也可以作为一个小插件参与,例如毛大庆的优客工场,就是在这个大蛋糕上以灵活办公作为切入点分享机遇。
“而在参与过程中,房企与金融机构的结合,将会是一个趋势和方向。因为金融就是房地产的血液,特别是具备资管能力的机构,可以提高项目的价值,更好的实现退出。”陈方勇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