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

正邦种猪是“真芯”还是“假意”?正邦首席育种专家详解“正邦芯”

来源:财联社   2021-05-26 19:23:06

财联社(郑州,记者 王平安)讯,随着猪周期进入下行周期,猪企的战略重心由产能扩张转向成本控制,种猪提效能、降成本成为企业关注焦点,正邦科技(002157,SZ)、新希望(000876,SZ)等行业龙头开始发力“猪芯片”。

日前,正邦科技首席育种专家王青来接受财联社记者专访时介绍,国内生猪养殖疫病复杂,正邦科技试图选育抗病基因种猪,并根据区域市场差异化需求,为全国各地商品猪场提供对应特色的配套系种猪。

王青来表示,高性能种猪需要两年左右覆盖正邦科技繁育体系全部产能,届时公司商品猪场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将提升至25,最终目标为30,正邦科技二季度淘汰完最后5万头低效母猪后PSY可达20以上。据悉,PSY达到25,对应仔猪成本在400元/头以下,现仔猪均价约900-1100元/头。

国外种猪“卡脖子”?

数据显示,我国为全球第一大猪肉生产国与消费国,但海外引进品种“外三元”的商品猪占我国生猪产量70%,我国每年仍需一定海外引种,以维持国内种猪体系生产效能与经济效益。

对此,某生猪养殖行业专家解释称:“海外种猪引种过来后,会进行扩繁,扩繁后生产性能会逐步下降。解决方式有两种,要么持续引种,持续使用海外高性能种猪,这确实存在一定依赖性,要么对种猪进行大批量的测定,选留高性能基因,维持甚至优化种群性能。第二种方式也就是培育自有育种体系,成本较高,难度较大,所以企业更愿意选用持续引种方式,也就形成了一定‘卡脖子’现象。”

随着猪周期进入下行周期,猪企的战略重心由产能扩张转向成本控制,种猪战略地位凸显。2021年两会期间,生猪种源“卡脖子”问题受到热议,正邦集团董事长林印孙与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先后表态,将发力“猪芯片”破解种猪“卡脖子”。

对此,王青来认为:“‘猪芯片’行业内都在提,但真正做的话,需要大笔育种基地建设投资,还需要技术体系搭建、育种设施配套、测定选育持续运营等各方面成本投入。比如一头种猪做一次基因检测测序成本200元,部分企业象征性搞搞,正邦科技去年测序一万头以上。团队发展方面2019年公司只有一个育种博士,现在有博士6名,整个育种团队有300余人。在这些资金与资源支持背后,是董事长的决策推动。”

“猪芯片”在行业内大多停留在口头阶段的看法得到上述行业专家认可,他认为,在效益驱动下,种猪企业更偏重销售属性,引种后直接扩繁,销售价格高容易卖,持续大规模测定,不仅仅是成本问题,还需要对应的技术体系和人才体系,不如少量测定、大量销售直接获利方便快捷。

“正邦芯”进展如何?

为执行育种战略,正邦科技此前已完成1.1万头国内规模最大引种工程,斥资打造技术团队、搭建育种体系,并于畜博会期间与法国最大育种公司NUCLEUS达成合作,在系列工作完成后,正邦科技育种工作推进方向有哪些?

王青来回复财联社记者称,正邦科技种猪发展方向主要在提升抗病能力,以及针对国内各地需求,提供具有地区特色的差异化种猪。

“国外地广人稀,土地都是几千上万亩连片,周围也没人居住,疫病少传播慢,但中国人口密集,猪、牛、羊、猫、狗等家畜宠物多,疫病多、传播快。在这种环境下,国外育种指标可以做到PSY32,同样的种猪拿到国内,PSY会降到30左右。”王青来表示:“一方面国外引种的种猪不适应国内环境,性能表现有所受阻,另一方面除了猪群健康管理外,从抗病基因选育思路提高种猪抗病力,种猪PSY存在提升空间。”

据王青来介绍,正邦科技已找到相关抗病基因,在正邦种猪场试验中证明有效,但仍处于研发阶段,较大规模应用仍需一定时间周期。

此外,为各地养殖场提供对应区域消费特色的种猪,也是正邦科技的育种方向之一。王青来介绍,例如贵州、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爱吃偏肥的猪肉,偏瘦的肉价格不高,但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爱吃瘦肉率高的肉,各地对猪肉肥瘦偏好不同,正邦科技将为各地猪场提供差异化的配套系种猪。

据正邦科技公司人士介绍,正邦科技已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正邦系杜洛克种猪品系。且正邦系的杜洛克种猪在环境、气候适应性,及日增重、瘦肉率、饲料转化率等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未来,正邦科技在种猪方面的投入将在业绩中持续体现。

王青来告诉财联社记者:“引种1.1万中,我们会选择4000-5000头作为核心群,通过测定、基因检测、遗传评估等手段进行择优留种。我们原有1万GGP(曾祖代母猪),加上引种的1.1万,明年就可以扩群4万头高性能GGP母猪。这些母猪扩繁的高性能种猪需两年左右覆盖正邦科技繁育体系全部产能,届时公司商品猪场PSY将提升至25,最终目标为30。”

据悉,正邦科技二季度淘汰完最后5万头低效母猪后PSY可达20以上,PSY达到25对应仔猪成本在400元/头以下,届时,正邦科技在成本端将积累一定优势。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