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点评:推进转型升级和防范化解风险,行业信用状况或将继续分化
来源:联合资信 2021-03-18 18:22:03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6%以上,对“十四五”时期的增长目标也做了淡化处理,远低于各界普遍预期。联合资信认为,这一较低增长目标的设定,显示了我国政府有意降低经济增长预期,缓速换挡,大力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依靠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以及防范化解多年来积累的各类风险,引导我国经济走向稳定可持续的长期发展之路的战略方针。在这样的考虑下,《报告》强调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对推进转型升级和防范化解风险的政策措施进行了重点阐述,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将对产业经济及其信用状况产生广泛影响。
01 宏观政策回归常态,信用环境将有所收紧
《报告》延续此前中央经济工作精神,强调宏观政策不急转弯,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对经济发展保持必要支持力度,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要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预示着疫情以来各类扩张性政策将稳中渐退,宏观政策将逐步回归常态,偏宽松的信用环境也将边际收紧。
1.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有所弱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需进一步关注
《报告》指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加可持续”,较去年的“更加积极有为”有所弱化。2021年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两个指标均有所下降:财政赤字率由上年的3.6%以上降低为3.2%,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额度由上年的3.76万亿元下调至3.65万亿元。税费政策的重点则重回疫情之前的制度性减税降费,逐步退出疫情期间出台的阶段性政策,但维持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
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将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从近两年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债项新增额度快速增长,但对基建投资的提升效果低于预期。
而为了实现财政的更加可持续,将化解风险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报告》提出今年要抓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坚决防范基层“三保”支出风险。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主要来自城投等平台公司及地方国有企业。在财政扩张力度弱化、基建增速难以提升,政府加强隐性债务化解而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城投平台及地方国有企业中“僵尸企业”的信用风险或将有所暴露,需进一步关注。
2.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精准调控,流动性边际收紧,但风险整体可控
《报告》对2021年货币政策表述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传递出精准调控和回归中性的基本信号;强调广义货币M2同比与名义GDP同比“基本匹配”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也在引导市场降低对货币供应量增速的过高预期;同时强调要“稳宏观杠杆率”和“防范风险”,在稳杠杆和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为货币金融政策“合理适度”划出了边界,货币金融政策将向中性和常态回归。
2020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疫情防控及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实体经济部门信用规模大幅增加,同时也快速推升了宏观杠杆率,信用风险有所积累。今年年初以来,流动性趋于收紧,贷款等主要市场利率均有所上行,叠加经济复苏加快、商品价格飙升,流动性收紧的趋势日益明显。这种货币金融环境下,企业部门信用环境收紧,经营效益差、债务依赖性过高的行业的企业信用状况将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
《报告》指出,2021年要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有利于稳定就业和消费需求的恢复,总体上对于缓解债市风险也有正面作用。
02 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下,行业信用状况将有所分化
宏观政策将加大对核心技术、新动能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将防范化解风险贯穿于宏观政策全局,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差异化结构性特征:一些领域及行业在政策的大力推动支持下,信用状况将进一步改善,而另一些领域及行业在政策的限制下,信用状况可能趋于恶化。
1. 绿色低碳环保成为重点任务,相关行业信用状况分化
为实现“30-60”目标,节能减排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点任务。《报告》规划了“十四五”期间我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工作,提出2021年要降低单位GDP的能耗3%的年度目标。为此,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要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具体。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将限制主要耗能行业的发展和信用扩张,而有利于可再生、清洁能源行业的信用扩张。其中火电等传统能源行业企业将受到约束或进行工艺转型,而风电、光伏、水电、核电、氢能发电,以及电化学储能和特高压设施生产建设、充电桩建设、动力电池回收、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企业将受益。
绿色低碳经济及环保产业的发展,受益于绿色金融,也促进了绿色金融的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可见,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信用规模的扩张及信用质量的提高。
2.培育加强创新驱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及先进制造业享受政策红利
《报告》指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从具体做法来看,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二是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三是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量,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统筹新兴产业布局,培育并加强我国经济的创新驱动力,以智能化数字化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和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具体政策来看,一是支持制造业力度加大,在去年加计扣除比例为75%的基础上,今年将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此举能够大幅降低制造业企业所得税,提高企业效益,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后续发展能力,也利于提升企业信用条件,扩大信用规模;二是对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现金流,增强其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3.住房成为民生问题,房地产业信用环境继续收紧
本次《报告》首次将房地产放在了民生部分,显示出住房的属性进一步向公共性转变,相应地普通民众的刚性住房问题将可能通过政府的深度介入,更多依赖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来解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一般住房的过度商品化市场化倾向,抑制房地产泡沫。《报告》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强调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这些政策反映出政府和公共资源的积极介入,正是上述思路转变的体现。
实际上,近两年来房地产政策持续收紧,陆续出台了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三条红线”、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以及最近多地发布实施的土地集中供应等政策,均着力于抑制房地产泡沫,压降行业杠杆率,导致行业信用环境趋紧。去年以来,部分扩张过快、债务负担过重的企业开始出现信用风险,未来这种趋势或将延续。
4.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国家战略,老龄产业获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重视,连续数年出现政府工作报告中。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出生率下滑和老龄化同时呈现,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问题。《报告》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在一系列应对策略的推动下,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产品、服务的行业将获得持续的政策支持鼓励,也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放和要素流入,促进行业信用状况进一步优化。同时,随着各种激励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人口出生率或将反弹,将提升婴幼产品及相关服务行业的景气度。
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基建相关产业发展
《报告》对乡村振兴的表述,已经由2019年的“扎实推进”和2020年的“落实举措”升级为2021年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也是我国广大农村特色发展的未来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产生巨大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从而对基建投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包括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路桥、水利、电力、信息通讯等方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等多个方面,基建投资需求巨大,对建筑、建材、设备等行业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报告》明确,“十四五”时期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截至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根据城市发展规律,我国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城市更新的内容主要有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报告》提出今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比2020年大幅增加2.4万户。城市更新实际上就是城市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升级,以及老旧小区的改造优化,能够产生大规模的基建投资需求,对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对其信用状况也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